第七章闪电地闪放电过程.ppt

  1.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章闪电地闪放电过程

地 闪 概 况 预击穿过程 ?预击穿过程是地闪通道伸展出云底之前发生于云内的弱电离过程 电场变化一般可持续几毫秒到几百毫秒,典型值为几十毫秒 初始击穿过程的脉冲特征:初始极性与随后的地闪回击电场变化极性相同,总体形状以双极性为特征 初始击穿发生于主负电荷区和云下部的正电荷区之间,而且放电过程好象开始于正电荷中心,然后向上发展至负电荷区。 预击穿过程发生于被地闪输送到地面的云内负电荷所在的高度上,位于海拔6-8km的高度 利用VHF窄带干涉仪分别对地闪和云闪的初始预击穿过程进行了分析,发现预击穿过程起始于负电荷区域,但是地闪的初始击穿向下发展,而云闪则向上发展。两种情况下的发展速度都为1-3×105m/s 梯级先导(stepped leader) 梯级先导的一般特征 表现为一条暗淡的光柱像梯级一样逐级伸向地面,这称之为梯级先导。 在每一梯级的顶端发出较亮的光,梯级先导在大气体电荷随机分布的大气中蜿蜒曲折的进行,并产生许多向下发展的分枝。 闪电a 回击前5ms 根据条纹照相得到的梯级长度和向地面传播的速度,Schonland(1938)将梯级先导分为α和β两种类型。 α型先导向地面的传播速度稳定,约为105m/s,梯级长度和发光强度变化不大,但比β型先导的长度短,而且亮度也较弱。 α 型先导的梯级长度为10-200m,梯级间的时间间歇为37-124ms。通常梯级间的间歇越长,随后的梯级长度也越长。 β型先导以较长、较亮的梯级开始,向地面传播的平均速度为106m/s,在云底附近有较多的分叉,而当其接近地面时,则与α型先导类似。 先 导 参 数 速度:梯式先导的平均传播速度为3.0×105m/s左右,其变 化范围1.0×105m/s至2.6×106m/s左右,梯式先导有多个单级先导组成,而单个梯级的传播速度则快的多,一般为5×107m/s左右; 长度:单个梯级的长度平均为50m,其变化范围为30~120m左右。 直径:通常发光梯级先导的直径为1-10m,先导的电荷也包含在几乎同样尺寸的通道中 先导电流:先导电流应该流动在直径为几毫米的中心核内。梯级先导的平均电流为50-63A。 先导电荷:梯级先导的总电荷为10-20C,由此得到的单位梯级长度的平均电荷为10-30C/m。 梯级先导的电场脉冲和梯级 电场反号距离 先导的始发理论 引路先导模式(Schonland ) 认为先导通道是一个半径为1m径向特性均匀的柱体, 电晕-电弧转化模式(Bruce? ) 把先导通道看成是一个由电晕壳包围的中心弧核 ?1.?Schonland的引路流光理论 ????Schonland(1938,1953,1956)在最初对先导机制的讨论中认为梯级先导是一个径向特性均匀半径为1m的柱形通道。之后,Schonland(1962)又提出了更进一步的先导模型,即在先导通道中心存在一个与电弧相似的细导电核,导电核被一个半径为几米的电晕壳所包围。先导电流主要在核内流动,而先导电荷则由电晕壳所携带。 2.?Bruce?电晕-电弧转化理论 强调了电晕电流的重要性,认为梯级的产生是由于发生了电晕到电弧的突然转化。由于先导尖部的高电场,使通道前面的那些区域处于毛刷状或辉光放电状态,由于通道核心和周围空间之间存在很高电位差,在核心周围将产生径向电晕放电,单位长度上的电晕电流随着辉光放电长度的增加而增加,当达到临界电流IT=100A/m,就转化为具有弧光特性的放电通道,此放电通道的延伸,就形成了明亮梯级 先导的静电学模式 ?1、源电荷模式 2、不荷电双向先导模式 一个发展完善的先导通道可以等效为一个位于地表上空均匀带电的垂直线电荷 2、不荷电双向先导模式 Kasemir将静电学基本原理应用于闪电现象中,认为闪电可以等效为环境电场中的一个导体,从而提出并发展了双向发展、整体不荷电先导模式的概念 连接过程 回击 (Return Stroke) 辐射电磁场、 回击电流、 回击速度、 发光和光谱 以及回击模式等 回 击 电 磁 场 特 征 一次负地闪首次回击和继后回击的辐射场波形的精细结构 回 击 电 流 一般认为首次回击的峰值电流平均值为20-40kA,?200kA的发生几率为1%。继后回击的峰值电流分布与首次回击类似,但大小差不多为首次回击的一半。 标 准 波 型 上述几项数字极为重要。 峰值电流反映出闪电的能量和机械破坏力的大小。 电流上升率反映闪电的脉冲 电磁辐射的作用大小,在当今雷电灾害的研究和雷电防护上特别重要。考虑微电子设备的防雷及易燃易爆物仓库的防火等,需要特别重视这个参量。 半峰值时间反映 了雷电作用的持续时间,半峰值时间较长 的闪电易产生火灾。 t1/t2波形:1.2/5

文档评论(0)

kakax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