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08文言实虚词.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8文言实虚词

文言实词、文言虚词 一、考点解说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古代文阅读中每年必考的两个考点。“常见”,这是规定的考查范围。常见实词,是指使用频率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部分实词。散见于教材各册的“文言常见实词表”中,共收入常用实词340个,但考题不是仅仅限于表中所列实词。从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大致统计来看,所考实词表中与表外之比大约是3:2.而在文言文阅读考查中,除直接命题显性考实词外,在对文章的理解分析判断中,实际上正确理解实词含义是关键点,也就是说,在其他考点中,也隐性地考查了实词。虚词规定为18个;“在文中”,强调的是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其含义或用法。 学习文言实词或为文言实词释义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古今异义现象。所谓“古今异义”词,主要是指那些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的词,尤其是差别细微、内容被忽略的词。这种情况大致有:①词义扩大,②词义缩小,③词义转移,④感情色彩变化,⑤名称说法改变。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如“食已与与如也,熙熙如也(——吃饱了就舒舒服服【蹓跶】,快快乐乐(玩耍)。已,完毕。与与如,走路安逸舒适的样子。熙熙如,和悦快乐的样子。”)”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一个词具有多个义项,一是指一个词可能属于不同的词类。要掌握一词多义,首先是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地积累、归纳和整理,主要是要熟记典型例句(包括成语)、在阅读理解时类比推断;其次要借助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以及假借义的知识,在特定的语境中揣摩其含义。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 4.古字通假现象。就广义的通假字而言,从读音和字形的角度看,大致有五种情况:①音同形似,②音同形异,③音近形似,④音近形异,⑤音异形似。据统计,中学教材中共出现通假字180个。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如 “以身徇国” ,“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 5.注意偏义复词现象 所谓偏义复词,京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 6.词类活用现象。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都有活用现象,除一般的活用,要特别注意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等用法。词类活用在一定的语境中是有其规律性的,根据其句法位置和上下文意,一般不难判定其用法和推断其含义。(本讲座将列专章讲词类活用) 7.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基本方法。一个词可能有多种意义和用法,但在特定的上下文中它的意思总是确定的,所以在阅读中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是一个重要原则,也是一种重要能力。 和实词相比,虚词的数量要少得多,但掌握起来更困难。因为虚词的用法更灵活,使用频率更高,与现代汉语相比,变化也更大。但虚词的作用又极大,实词常要靠虚词的帮助(组合、连接、修饰、辅助等)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从而显示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情感。所以,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是读懂文言文不可缺少的条件。 正因为掌握文言虚词的难度太大,《考试大纲》对应掌握的文言虚词数量仅规定了18个;从题型来说,只是要求比较判断不同句子中相同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异同,并不要求指明其意义和用法;并且,近两年又都是在作比较的一组句子中,一个是语段中的句子,一个是教材课文中的句子,这就降低了难度。 学习文言虚词的一般方法主要有三点: 1.积累归纳,比较异同。 与积累文言实词一样,积累文言虚词也应当是通过阅读实践,结合典型句子,日积月累,以达丰富。《考试大纲》中规定的文言虚词就那么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倘能将这些文言虚词常见的意义和用法归纳整理出来集中比较识记,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借助语境作合理推断。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紧密相关的,用法(常常表现为词性)不同,其意义必不相同。所谓“用法”,通常就是指虚词在某一语境中所处的语法地位和表达作用,用法不同,常常决定其意义不同。如“而”,在

文档评论(0)

sh412573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