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心理统计第三章集中量数剖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后练习 1、教材第5题 2、教材第6题 3、教材第7题(提问) [实例导航1] 表1 不同家庭环境中高师生的因素比较(M±SD) 特殊家庭子女组 非特殊家庭子女组 t (n=91) (n=58) 独立性 4.43±1.67 5.16±1.88 -2.369* *p0.05,**p0.01,***p0.001 (全文见赵小军,石常秀,朱许强.宁夏特殊 家庭高师生个性调查[J].才智(理论版), 2006,(2):31-32.?)? [实例导航2] 一、计算方法 公式3-1   =∑Xi/N???? ? 即:原始分数总和/分数个数 公式3-2   =AM+∑ /N??? AM为估计平均数 ? =Xi-AM 次数分布表(自学):  =∑fXc/N????(组中值×各组次数)求和/N?(频数可视为权重)  =AM+∑fd×i/N??估计平均数+(组公差×各组次数)求和×组距/N ——将AM所在区间的d(组公差)记为0。 二、特点 1、离均差(变量与平均数之差)之和为0。 2、每个数加一常数所得的平均数=原平均数加该常数 3、每个数乘一常数所得的平均数=原平均数乘该常数 三、意义,优缺点及应用 1、算术平均数是“真值”(true?score)渐近、最佳的估计值; 2、修剪平均数(trimmed?mean):应用于出现模糊数据或极端值,或数据不同质时; 3、书写:指定单位,小数比原测量数据多一位; 4、应用原则 (1)同质性; (2)平均数与个体数值相结合; (3)平均数与标准差、方差相结合。 第二节 中数(mediam) 与众数(mode) 一、中数——按顺序排列后,位置居中的数 1、计算方法 (1)无重复数据 N为奇数:第(N+1)/2?项 N为偶数:N/2项与(N/2+1)项的平均数 (2)有重复数据 数据不位于中间:同上 【难点】 数据位于中间(重复数据共同占据一个全距): N为奇数:(N+1)/2项数据所在区间的组中值 N为偶数:第N/2项的精确上限 (3)次数分布表(略学) 公式3-3a??Md=Lb+(N/2-Fb)×i/fMd 式中:Lb??为中数所在分组区间的精确下限    Fb??为该组以下各组次数的累加次数 公式3-3b??Md=La-(N/2-Fa) ×i/fMd 式中:La??为中数所在分组区间的精确上限    Fa??为该组以上各组次数的累加次数 2、应用 (1)结果出现两个极端数目; (2)当次数分布的两端/个别数据不清时; (3)快速估计代表值时。 二、众数(mode)——次数分布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 1、计算 (1)直接观察 未分组:出现次数最多的 次数分布表:次数最多那个分组区间的组中值 组中值Xc=Lb+i/2 (2)公式法 皮尔逊经验法:Mo=3Md-2M 金氏插补法(略学):Mo=Lb+fa×i/(fa+fb) 2、应用 (1)快速、粗略地找一组数的代表值; (2)一组不同质的数据; (3)次数分布中有两个极端数; (4)估计形态时,用M-Mo表示是否偏态; (5)在描述偏态分布时,应报告M和Md。 总 结 正态分布 正偏态分布(左偏) 负偏态分布(右偏) 众数、中数和算术平均数的比较 改错 对称: Mo=Md=M 左偏: MoMdM 右偏: MMdMo 第三节 其他集中量数 一、 加权平均数(weighted?mean) 公式3-4:?Mw=∑WiXi/∑Wi 【例】安徽省某心理研究机构在江苏、安徽、广东、吉林、甘肃、四川、云南、河北8个省进行了一项教育心理调查,各省的取样人数和平均数如下表,求该项调查的总平均数。 表1 各省数据表 省名 人数 平均分数 江苏 627 98 安徽 268 60 广东 400 82 吉林 670 96

文档评论(0)

baobe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