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写作--论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科技写作--论文

超疏水表面研究进展 罗强 (黄石理工学院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湖北 黄石 435003) 摘要:对植物叶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微米与纳米相结合的结构可以产生较大的接触角和滚动角,表面化学组成与粗糙结构相结合成为仿生超疏水表面的重要特点。近年来,超疏水材料的制备以及应用备受人们关注。本文就超疏水自清洁表面的理论研究、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方法以及应用基础研究的进展作简要介绍,并简要探讨这一领域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关键字: 超疏水表面 自清洁 微纳米结构 接触角 低表面能物质 Progress in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 of Metal Matrix Luo Qiang School of Chemical and Materials Engineering,Huangshi Insititute of Technology,Huangshi 435003, P.R. China Abstract : The leaf of the plant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micro and nano-structures can have a greater contact angle and roll angle, surface structur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the combination of rough superhydrophobic bionic surfaces become an important feature. In recent years, superhydrophobic materials prepara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much attention. This self-cleaning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 on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 of the metal substrate preparation method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ogress of basic research brief introduction and a brief discussion of the issues currently facing the field and trends. Keywords :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 self-cleaning; micro-nano structure; contact angle; low surface energy material 引言 润湿性是固体表面重要性质之一,也是一种很常见的界面现象,他不仅影响自然界的各种活动,而且对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也起着较大的作用。超疏水性是自然界中一种普遍现象,如荷叶表面、蝴蝶翅膀以及鸭子羽毛等。由于其表面具有良好的拒水性和自洁性,其在自清洁材料、船用涂料、微流管道高效输运以及抗粘附涂料等许多领域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前景,从而备受人们关注[1]。超疏水表面[2]是指与水的接触角大于150°且接触角滞后小于3°的固体表面。固体表面的超疏水性由其化学成分和其微观几何结构共同决定。化学成分是获得超疏水性质的基础,表面的微纳结构是维持超疏水性质的保障。固体表面自由能越大,就越容易被水润湿,反之亦然。因此寻求和制备低表面自由能的固体表面是制备超疏水表面的前提。 2、超疏水研究进展 超疏水表面的理论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90年代进入高潮期。早在1902,C.v.Boys就记载了“洒在石松膜上的水可以自发地形成球状水滴并在表面上自由滚动”的超疏水现象。Wenzel较早的对超疏水表面进行了研究,Cassie和Baxler[2]也在植物及鸟类羽毛的防水性方面对超疏水表面提出理论假设。901996年,日本Kao公司的科学家人工制备了与水的接触角高达174°的超疏水表面 烷基正乙烯酮二聚物熔体固化后成膜 ,并研究了表面的分形结构与超疏水之间的关系。这是用化学方法产生表面 形貌效应来制备超疏水表面的著名实例,使超疏水表面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二是1997年,德国科学家Barthlott和Neinhuis[3]对超疏水植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了表面微细结构在超疏水性的形成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并提示了植物叶表面自清洁现象的内在机理。迄今为止,对超疏水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表面微细结构化和低表面自由能修饰两个方面。 3. 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机理 3.1 静态接触角 对于理想的光滑表面,当液滴处于平衡

文档评论(0)

cbf9679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