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茯苓的种植技术
茯苓的种植技术
茯苓的种植技术
1.茯苓简介
茯苓为兼性寄生菌,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被誉为中国传统药物的“白银”。?茯苓系常用大宗中药材,可食用亦可入药。根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资料提供的数据显示,该品年销售量达万公斤,市场需求量大,效益好。
2.?茯苓的生物学特性
①茯苓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是℃,菌丝在?15 ~35?℃都能生长,?23~28?℃最适,?5~0?℃生长缓慢,℃以下停止生长。菌丝能耐℃以上的高温,对严寒抵抗力也很强。
②菌丝发肓要求较干燥的环境,在含水分?40 ~ 50?%的段木中发肓较好。要求土壤湿度在%左右,空气湿度为%左右为宜。形成菌核后,窖内湿度%即可。
③主要营养物质是纤维素,某些微量元素和灰分物质。
④好气,菌丝及菌核在生长过程都要求有新鲜空气供应。
⑤土壤以排水良好、疏松通气、沙多泥少的夹沙土(含沙%~70%)为好,土层以50~80厘米深厚、上松下实、含水量%、pH5~6的微酸性土壤最适宜菌丝生长,切忌在碱性条件下培养。
⑥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阳光,强光对它有抑制作用。但从提高地温和变温角度看,阳光有一定作用。
3.栽种方法
茯苓菌生长要依赖松木提供养分,因此,栽培茯苓要以松树为材料。在生产上主要采用干段木栽培和树蔸栽培两种。
3.1干段木栽培法
3.1.1备料
每年10~12月选择直径12cm以上的松树砍倒,砍去其部分枝条,留下树尾的树叶,然后用铲刀按树的大小铲去4~5面树皮(以铲至木质部为宜),铲面间要留下两指宽的树皮4~5条,从上至下不宜有断痕,留下的树皮称为引线(俗称“留筋”)。经10~15天,待树干晒干至出现有裂口后将其锯成长70~80cm的小段,并按“井”字形堆垛于干燥向阳处。段木垛上盖草料,垛的四周开好排水沟,地面上撒杀白蚁药,待敲之发出清脆响声,两端无松脂分泌时即可供用。
3.1.2选地整地
茯苓种植场地宜选择排水良好的东、南、西向的10~25°的山坡为宜。土壤以黄砂土为好,粘土、砂砾土不宜种植,且不宜连作。选好地后,深翻时要除净杂物,有白蚁危害的地区需用杀白蚁药进行土壤消毒。在茯苓接种前天再翻地次,打碎土块,彻底除净杂物,四周挖人字形排水沟。接种前周按15g/㎡遍撒白蚁粉于窖底及上面覆土层,防治白蚁危害。
3.1.3接种下窖
茯苓接种分春、秋两季。春植是在清明至立夏进行。桂南、桂东南、桂西地区气温回升较早,在清明前后接种较适宜;桂北、桂西北地区宜到立夏前后接种。一般当气温回升,土壤温度达到℃以上,料筒(干段木,以下同)含水量低于25%,用小锤敲击料筒,发出“咚、咚”的清脆响声,表明料筒已干,就可以进行栽培了。敲击料简时,如果发出沉闷的响声,就表明料筒太湿,还需让其继续干燥。最佳栽培时间宜选在农历月中下旬至月份天晴的时间内。栽培前一天,先要将栽培场地中的块状土壤打碎,平整;用0.1%的高猛酸钾溶液将料筒喷雾消毒,次日便可开始栽培了。
接种前,在整好的种植地内顺着坡向开窖,窖深20cm,宽~50cm,长度依段长而定,稍平整窖底,撒上杀白蚁药并与土拌匀。用菌种接种时,首先,在盛有斤清洁水的塑料桶内放汤匙食盐,摇匀,让其溶解;将料筒的一个去皮部位呈直线状用刀或斧砍个小口,然后,将每节料筒的砍口部位横向紧靠;把袋装或瓶装的茯苓菌种在盛装食盐水的桶内滚动消毒,接种者的双手也要进行消毒,然后,将盛装茯苓菌种的塑料袋撕开,把茯苓菌种掰成小块状,放在料筒的砍口部位和料筒两头的锯截面处,放药者在戴上胶手套和口罩后,在料筒上和周围,再均匀撒上防治白蚁的“灭白蚁药”,从料筒两头铲起细土,轻轻地盖在料筒上,盖土厚度10~15cm;间隔30cm,再栽培下两节料筒。如此重复进行。一厢种完,自然就成了田埂状,要求表面呈鱼背形,并盖上宽幅(规格2m)地膜,压紧。间隔50cm,再种下一厢。每种完两厢,与厢平行开挖一条深40cm的排水沟,一块场地栽培完毕,周围要开挖深50cm的排水沟。具体要求是:在栽培时,要从栽培场地的高端向低端进行;一袋茯苓菌种可接种节料筒,一袋“灭白蚁药”可撒在节料筒周围;每斤食盐水可消毒袋茯苓菌种后,重新更换。一般一亩地需要料筒节,茯苓菌种袋,“灭白蚁药”袋。所有栽培者在进食前,双手先用清水清洗一遍,然后擦上肥皂,再清洗,最后,用清水将双手清洗干净。
用鲜茯苓块接种则在段木的上端锯几处,将鲜茯苓块贴上,轻轻摩擦后用手压紧,用土覆盖。
3.2树蔸栽培法
3.2.1备料
利用伐木后留下的树蔸作材料。在秋、冬季节伐松树时,选择直径厘米以上的树桩,将其周围5m范围内的杂草、表土铲除干净,灌木砍掉,深挖~厘米,让树桩和根部暴露在土外,然后在树桩上铲去面树皮,留下条两指宽的引线。树桩下的粗大树根也可用来栽茯苓,每条树根铲皮向,留条引线。根留~.厘米长,过长即截断不要,使树蔸得到充分暴晒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