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单克隆抗体制备方法(全)(精选)
单克隆抗体制备方法
1975年Kohler和Milstein发现将小鼠骨髓瘤细胞与和绵羊红细胞免疫的小鼠脾细胞进行融合,形成的杂交瘤细胞既可产生抗体,又可无性繁殖,从而创立了单克隆抗体杂交瘤技术。这一技术上的突破使血清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高度精确的新纪元。
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包括动物免疫、细胞融合、选择杂交瘤、检测抗体、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冻存以及单克隆抗体的大量生产,要经过几个月的一系列实验步骤。
主要仪器设备:
超净工作台、CO2恒温培养箱、超低温冰箱(-70)、倒置显微镜、精密天平或电子天平、液氮罐、离心机(水平转子,4000r/min)、37水浴箱、纯水装置、滤器、真空泵等。其需要的主要器械包括:100ml、50ml、25ml细胞培养瓶,10ml、1ml刻度吸管,试管,滴管(弯头、直头),平皿,烧杯,500ml、250ml、100ml盐水瓶,青霉素小瓶,10ml、5ml、1ml注射器等,96孔、24孔细胞培养板,融合管(50ml圆底带盖玻璃或塑料离心管),眼科剪刀,眼科镊,血细胞计数板,可调微量加样器(~50ul,~200ul,~1000ul),弯头针头,200目筛网,小鼠固定装置等。此外,一般的单克隆抗体制备方法大同小异。
方法
动物的选择与免疫
1. 动物的选择
BALB/C小鼠,较温顺,离窝的活动范围小,体弱,食量及排污较小,一般环境洁净的实验室均能饲养成活。目前开展杂交瘤技术的实验室多选用纯种BALA/C小鼠。
2. 免疫方案
选择合适的免疫方案对于细胞融合杂交的成功,获得高质量的McAb至关重要。一般在融合前两个月左右根据确立免疫方案开始初次免疫,免疫方案应根据抗原的特性不同而定。
(1)可溶性抗原免疫原性较弱,一般要加佐剂,半抗原应先制备免疫原,再加佐剂。常用佐剂:福氏完全佐剂、福氏不完全佐剂。
初次免疫 抗原1~50μg加福氏完全佐剂皮下多点注射或脾内注射(一般0.8~1ml,0.2ml/点)
↓3周后
第二次免疫 剂量同上,加福氏不完全佐剂皮下或ip(腹腔内注射)(ip剂量不宜超过0.5ml)
↓3周后
第三次免疫 剂量同一,不加佐剂,ip(5~7天后采血测其效价)
↓2~3周
加强免疫,剂量50~500μg为宜,ip或iv(静脉内注射)
↓3天后 取脾融合
目前,用于可溶性抗原(特别是一些弱抗原)的免疫方案也不断有所更新,如:将可溶性抗原颗粒化或固相化,一方面增强了抗原的免疫原性,另一方面可降低抗原的使用量。改变抗原注入的途径,基础免疫可直接采用脾内注射。使用细胞因子作为佐剂,提高机体的免疫应答水平,增强免疫细胞对抗原的反应性。
(2)颗粒抗原免疫性强,不加佐剂就可获得很好的免疫效果。以细胞性抗原为例,免疫时要求抗原量为1~2×107个细胞。
初次免疫 1×107/0.5ml ip4 G+ X7
↓2~3周后
第二次免疫 1×107/0.5ml
↓3周后
加强免疫(融合前三天)1×107/0.5ml ip或iv
↓9
取脾融合
T细胞融合
细胞融合前准备
. 骨髓瘤细胞系的选择:骨髓瘤细胞应和免疫动物属于同一品系,这样杂交融合率高,也便于接种杂交瘤在同一品系小鼠腹腔内产生大量McAb。常用的骨髓瘤细胞系见下表。
用于融合试验的主要骨髓瘤细胞系
名称
来源 耐药 Ig链 H L P3/X63-Ag8(X63), j: I7 M) z* ?# P I6 R! n BALB/C骨髓瘤MOPC-210 h! f. {8 y7 |5 Y??A/ Q??E) K( H??N3 ` 8-氮鸟嘌呤9 P p. E, w( W3 p) J- W8 R | r1 K
/ O9 G- {+ j% Y5 J7 F4 p P3/X63-Ag8.653(X63-Ag8.653)
E1 ?5 V u; f6 Y6 R L# V3 O2 i P3/X63-Ag86 N/ Q( J$ w3 `3 h8 ~; B: Z$ G 8-氮鸟嘌呤
q i- N5 M. H???( p$ S; e9 J -
( O1 v Z3 D a6 d! g??V8 E-8 r5 Y9 ^: M2 B \0 ~6 Q P3/NSI-1-Ag4-1(NS-1). Y+ V+ D; Z6 p N9 @1 d T; c y P3/X63-Ag83 f# t; Q$ b* n??E3 @/ y+ O c 8-氮鸟嘌呤* B6 {6 j9 o??]( h, S- H0 W - K(不分泌型)
7 ]. L) O??a [6 |/ W P3/X63-Ag8.Ul(P3Ul)
+ X0 Y e8 ~, m4 s (X63×BALB/C脾细胞)杂交瘤??p; ?+ m7 D+ h. g9 W! A5 f2 I 8-氮鸟嘌呤
8 X5 H#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