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docVIP

(word)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word)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第一节 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节要求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是基于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的前提下,初步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体系,熟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机制,明确在我国实行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的逻辑理路。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学和社会主义法律基本原理,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要点 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内涵及特征;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运行机制以及建设法治国家的任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法、法律的概念,如何理解法的本质; 2、法制与法治的区别; 3、法律的运行 四、教学方法 本节主要采取课堂讲授。针对法理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与内容进行简单地分析与介绍,并结合目前法学界就此内容的研究现状予以简单的讲解。 五、教学时数 2学时 六、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 法律不是从来就存在的,它是伴随着私有制、国家以及阶级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一) 关于“法”的古体字“灋” 与“法律”二字的语义的介绍 “灋”为一个会意字。有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三点水的偏旁,意为平,无凹凸,引申为“公平”;第二部分:廌,“廌”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独角神兽,据说,它能辨别曲直,在审理案件时,它能用角去触理曲的人,是古代的人们用来判断、明辨是非曲直的一种工具。第三部分:去,驱逐,放逐之义。 这是一种解释,一种传说。 从文字记载的层面上,据中国最早的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①]记载:“法”具有“公平、正义、正直”之义。“律”字具有“整齐、统一、一致”之义。《说文解字》记载“律”字之含义为:律,均布也。均布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乐器的调节音律工具。 (二)法的含义 法是表现国家意志的、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和国家强制力的一种社会行为规范。 (三)法律的含义 1、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有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教材P133页) 2、狭义上的法律(我国)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②]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由此可见,广义上的法律与法的含义相同。 (四)法律的本质特征 事物的特征根源于其本质,是其内在本质的外化及表现特征,是与其他事物相比较而存在的不同之处。 1、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关于“国家创制法律”。 第一个问题:创制的主体。即国家通过哪个组织抑或哪个级别得机构来创制。 就我国而言,国家创制法律的组织有:①权力机关即人民代表大会;②人民政府(严格意义上来讲,政府不具有创制法律的资格,但是,囿于客观实际情况,不得已而为之。因为这与古典宪政主义所倡导的“三权分立”理论背道而驰。); 第二个问题:创制的方式。 国家创制法律的方式为两种:制定与认可。这是法律区别其他社会规范如道德规范、宗教规范、各种社会组织规章、习惯于礼仪等的主要特点。其中“认可”是指习惯法和判例法。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国家创制和认可法律,也是统治阶级把自己的意志转化为国家意志的两种途径。 第三个问题:实施的保障。 法律以国家强制力为保证来实施,国家强制力从何来?因为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从而具有国家强制性的属性,否则,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法律将无法得以实施,因为它不同于道德规范,可以由社会舆论、人们内心的信念、社会传统的力量加以维护。当然这种强制性经常是隐性的,摸不着看不见,只有当人们的行为违反法律之时,才显现出来。 国家强制力由谁来享有,由谁来行使?军队、警察、法院以及监狱。 第四个问题:调整的对象问题。法律的调整对象是人的行为或者社会关系。法律是针对人们的行为,而不是未予以外化的某种观念或者思想。另外,它也不能对人的一切行为皆纳入其调整的范围之内。 2、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何谓统治阶级?统治阶级就是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国家政权是整个社会的正式代表。我国现行《宪法》第2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由此可见,“人民”作为一个整体是国家权力的享有者与所有者。 法律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公意”,而不是统治阶级的“众意”。即法律所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而不是统治者个人意志的简单集合,也不是个别统治者的意志。 另外,法律并不体现统治阶级的所有意志,而只是统治阶级的部分意志。 3、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是由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而非其他因素呢?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且,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了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同时,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培植了人们的法律需要。 第二问题:非物质

文档评论(0)

maxianhu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