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面临的主要环问题》探究教学案例.doc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问题》探究教学案例.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问题》探究教学案例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探究教学案例 一、探究教学主题及学生认知准备(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 高中一年级地理必修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课。 ? 对应课标点 ? 1、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成因、危害、措施) ?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学生对于课上提及的主要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课外了解,但不够具体和系统。同时学生在必修1中学习过“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该地理原理能够帮助其深入理解和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带来的危害。 ? 二、教学目标 ? 1.说出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 2.以西双版纳雨林生态破坏为案例,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综合分析雨林系统生态破坏的产生及危害; ? 3.结合北京大气环境状况及酸雨问题,归纳酸雨的成因、危害及分布; ? 4.结合生活实际,说出能够为大气环境保护而努力的行为,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 教学重、难点: ? 综合分析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危害。 ? 三、教学设计 ? (一)案例选择 ? 教师参考《国家地理》报道,选编了材料“会哭的树”。该案例展示了橡胶种植对西双版纳地区自然环境方方面面的影响。(参见附录)。 ? “会哭的树”──即橡胶树。西双版纳州是全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在这片不到国土面积0.2%的土地上生长着占全国1/4的野生动物和1/5的野生植物物种资源,因此向来被视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资源保护的重地。而1990年代中后期起,农民们纷纷弃“田”改“胶”,甚至将自留林砍倒,全部种上橡胶树。能种的地方全都种完了,一些不适宜种橡胶的高海拔地区也满山都是橡胶树苗。在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同时,不合理的橡胶种植方式给西双版纳带来的负面生态效应开始一步步显现出来。当地应该继续发展橡胶生产还是应该强调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专家和媒体激烈争论的一个矛盾问题。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好案例呢? ? 这个案例在说明了橡胶种植使西双版纳地区生态环境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在这个案例中,学生们能通过我提供的关键词,如:森林被砍伐、温度升高、泉水断流、‘上不飞鹰,下不走蛇’等,很明确地体会到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土壤、水文、生物圈的变化,牵一发动全身,这正是自然环境整体性最好的体现。 ? 中学课堂尝试案例教学,案例内容的选取非常关键。本次教师所讲授的《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课中所选取的案例,得到了教研员和专家们的认可。虽然,并非教材中涉及的案例,但对于本课的授课内容、重难点的突破以及对于课程标准的落实都是有益的。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精心准备,从大量被选素材中进行筛选,并且作适合于授课班级学情的适当加工。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学生分组探究问题。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梳理分析问题的思路并记录主要观点。 ?各小组学生代表发言,阐述本组对案例探究问题的主要观点。教师倾听各小组学生代表发言,点评学生的发言。教师帮助学生梳理思维线索,提升认识问题的高度。启发学生深入体会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其产生的必然性。 ? 教师指导的重点:该学习资料内容简练、信息全面,以中国雨林的破坏为案例,学生需要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环境问题,同时也可以深入挖掘案例资料内容,分析环境问题发生的深层原因。该案例的探究可以锻炼学生运用已有地理原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小组合作、语言表达能力,锻炼学生发掘材料信息、辩证全面看待问题的思辨能力。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梳理思维线索,体会应用地理原理分析问题的方法,体现地理学科特色。教师要注意锻炼学生辩证全面看待问题的思辨能力。同时,注重发掘学生探究过程的亮点,如:整体性原理的应用、辩证全面看待环境问题、就某一观点小组成员深入讨论的严谨的治学精神等。 ? 四、实际教学与课后反思──同样的案例,不同使用方式,不同的效果 ? 对于探究方法在课堂上的应用,依据案例“会哭的树”,教师先后进行了三次改进,授课效果也有很大差异。 ? 第一次课,教师摆出全球变暖的若干数据、图像、影像资料,向学生讲授并分析其成因和危害。虽然这些资料信息都基于真实,而且非常丰富,但在使用上,每一段资料都是孤立地指向一个教学点,如“过去8亿年冷暖气后大循环图”──“全球变暖”表现,“近50年来全球二氧化碳的变化曲线”──“全球变暖”成因,“海平面变化曲线”──“全球变暖”后果。 ? 然后教师请学生根据资料,分析西双版纳地区生态破坏带来的后果及产生的原因。但这个题目似乎太简单了,学生们直接念材料就可回答,甚至没兴趣回答。教师面对的是启而不发的尴尬。 ? 为什么学生讨论不起来呢? ? 老师们反思提出:“主要是案例问题显得探究性不足,或是太简单,或是题目主观性太强,缺乏矛盾冲突,所以学生们讨论不起来。”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hemm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