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稀土化学3-陈亚运
贮氢合金 作为贮氢合金的条件 贮氢合金是由氢的吸收元素和氢的非吸收元素组成的金属间化合物。如在LaNi5里,La是前者,Ni是后者,在FeTi里,Ti是前者,Fe是后者。 贮氢合金的要求 吸氢量大,释放量也大。 用于贮氢时生成热尽量小,蓄热时生成热尽量大。 吸氢、释氢速度快。吸氢、释氢时平衡压差(即滞后)小。 传热性能好。 对氧、水和CO2等杂质敏感性小。反复吸氢、释氢时粉化倾向小,贮氢性能稳定。 化学性质稳定,贮存和运输时性能可靠、安全、无害。 价格便宜。 贮氢合金分类 锆系贮氢 合金 镁基贮氢合金 镁具有吸氢量大(MgH2,理论含氢量为7.6%wt)、重量轻、价格低等优点,但放氢温度高且吸放氢速度慢。通过合金化可改善镁氢化物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性,从而开发出实用的镁基储氢合金。 由于过渡族金属元素Ni、Cu等对镁氢化反应有很好的催化作用,为进一步改善镁基储氢合金的性能,人们研究开发了一系列的多元镁基合金: Mg2Ni1-xCu (X =0--0.25)、 AMgNi(A=La、Zr、Ca)、 CeMgM (M =V、Ti、Cr、Mn、Fe、Co、Ni、Cu、Zn) 镁基贮氢合金 添加催化剂可以改善镁基储氢材料的吸放氢性能,有效的催化剂,即使加入量很少也可以使氢气快速的分解, 增加氢的扩散能力。 稀土系贮氢材料 LaNi5是较早开发的稀土储氢合金,它的优点是活化容易、分解氢压适中、吸放氢平衡压差小、动力学性能优良、不易中毒。但它在吸氢后会发生晶格膨胀,合金易粉碎。 在25℃和0.2 MPa压力下,LaNi5储氢量约为1.4wt%。采用混合稀土Mm(La、Ce、Nd、Pr等)取代LaNi5中的La,可降低稀土合金的成本,但使MmNi5合金的氢分解压增大。 为此在MmNi5基础上又开发出了大量的多元合金Mm1-x CxNi5-yDy,其中C有Al、Cu、Mn、Si、Ca、Ti、Co;D为Al、Cu、Mn、Si、Ca、Ti、Co、Cr、Zr、V、Fe(x=0.05-0.2,Y=0.1-2.5) 稀土系贮氢合金材料 La是主要的稀土元素,也是容易形成稳定氢化物的发热型金属, LaNi5晶格中的La吸氢后,使LaNi5的a轴产生不同变化,变为畸变的六方晶结构。 为了满足镍氢电池作为动力电池的要求, 近年来人们在进一步降低贮氢合金成本,提高其电化学性能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主要包括:引入B, Si,Fe, V, Zr等添加元素,优化合金组成,制备新型的稀土贮氢合金;在商品化稀土合金粉表面镀覆或添加Ni, Cu, C, Co, Y2O3等,改善合金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研究添加元素对合金的形貌、微结构及吸放氢过程动力学等的影响。 钛系贮氢合金 TiFe合金是钛系储氢合金的代表,理论储氢密度为1.86%(wt),室温下平衡氢压为0. 3MPa,具有CsCI型结构。 钛系合金的优点是资源丰富,成本低,在室温下即可吸放氢,易于工业化生产;其缺点是活化困难,需要在较高温度和压力下进行,并且容易受杂质气体的影响。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在二元合金的基础上用其它元素代替Fe,开发出了一系列TiFe复合合金,如TiFeo.8 Mno.18 Al0.02Zro.o5、TiFeo.8 Nio.15Vo.o5、TiMno.5-Coo.5TiCo0.75 Cro.25等。 “ ” “ ” 贮氢稀土材料研究进展 陈亚运 156061203 氢气 氢气的现状 中国对氢能的研究和开发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初。中国科学家为发展航天事业,对作为火箭燃料的液氢及燃料电池进行了大量研发工作。近几十年间,中国将氢作为能源载体和新的能源系统进行了开发 氢气的现状 然而氢气作为一种新的能源至今没有商业化,其关键是能否经济地生产和高密度安全制取和贮运氢,因此性能优越、安全性高的储氢材料的开发应用一直是研究的重点。 氢气的现状 在对氢能的开发和利用中,涉及到三个主要问题:氢的制取,储运和应用。其中氢气的储运是氢能应用的瓶颈。通常情况下氢以气态形式存在,它易燃易爆,极具扩散性。因而实际应用中氢储存和运输中的安全性至关重要,还要尽可能的无泄漏损失。 氢气的储存方式 气态储氢: 体积大;不安全 液化储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