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分子4
第四章 自由基共聚合 根据假定4,单体M1和M2的消耗速率分别为: 根据假定5: 为均聚和共聚增长速率常数之比,表征了两种单体的相对活性,称为竞聚率。 Mayo-Lewis方程 令 共聚物组成与链引发、链终止无关 共聚物组成通常不等于原料单体组成,特殊情况例外 共聚物组成微分方程只适用于低转化率(~5%) 引入一个重要参数,竞聚率 注意几点: 典型竞聚率数值的意义,以r1 = k11 / k12为例: 是指r1·r2 = 1的共聚反应,分为两种情况: r1·r2 = 1,或 r1 = 1 / r2,k11 / k12 = k21 / k22 理想共聚的共聚物组成曲线处于对角线的上方或下方,视竞聚率而不同,与另一对角线成对称 是指 r1 = r2 = 0 的极限情况, 即 k11= k22 = 0, k12 ? 0, k21 ? 0 r1 0 (接近零),r2 = 0的情况常有,则此时: 交替共聚组成曲线(曲线上数字为r1/r2) r1 ·r2 1而 r1 1,r2 1的共聚, 即k11 k12,k22 k21 r1 1,r2 1 即 k11 k12, k22 k21的共聚 恒比点的位置可由竞聚率粗略作出判断: 当 r1 = r2,( F1)恒 = 0.5 共聚物组成曲线对称 r1 r2,( F1)恒 0.5 r1 r2,( F1)恒 0.5 k11 k12,k22 k21 表明两链自由基都倾向于均聚而不易共聚 由于两单体的活性与竞聚率的差异,共聚物组成通常随转化率而变化, 随转化率的提高,共聚物组成在不断改变,所得共聚物是组成不均一的混合物。 起始时F10>f10。这就使得残留的单体组成f1逐步递减,导致共聚物组成F1也逐步递减。结果,M1先消耗尽,最终产品可能出现部分M2的均聚物。 共聚前后,在配料及共聚物间对M1作物料衡算。 进而可求出共聚物平均组成与转化率的关系式 由于两单体的活性与竞聚率的差异,共聚物组成通常随转化率而变化,随转化率的提高,共聚物组成在不断改变,所得共聚物是组成不均一的混合物。 起始时F10>f10。这就使得残留的单体组成f1逐步递减,导致共聚物组成F1也逐步递减。结果,M1先消耗尽,最终产品可能出现部分M2的均聚物。 共聚前后,在配料及共聚物间对M1作物料衡算。 进而可求出共聚物平均组成与转化率的关系式 曲线拟合法 将不同 f1组成的单体进行共聚,控制低转化率,测定共聚物的组成 F1,作出F1 ~ f1图。 根据图形,由试差法选取 r1、r2,由拟定的f1计算F1。若计算的图形与实验图形重合,则r1、r2合用 直线交叉法 方法: 将一定单体配比[M1] / [M2],进行共聚实验。测得共聚物中的 d[M1] 和 d[M2],代入式中可得到以 r1和r2 为变量的直线方程 数次实验得几条直线,由交叉区域的重心求出r1和r2 截距斜率法 代入微分方程,得 积分法 上述三法只适用于低转化率。转化率大于10%时,应采用积分法。 2. 影响竞聚率的因素 若r1<1, 压力 乙烯基单体对同一自由基的相对活性 同一自由基与不同单体反应的k12值 横行可比较各链自由基对同一单体的相对活性,从左向右增加。 竖行可比较各单体的活性,自上而下依次减小。 从取代基的影响看,单体活性与链自由基的活性次序恰好相反,但变化的倍数并不相同。 取代基对自由基活性的影响比对单体影响大得多。 不同烯类单体之间的差别在于取代基的不同。取代基 的影响分共轭效应、极性效应和位阻效应三方面。 共轭效应 极性效应 位阻效应 对于二取代单体 1, 1-二取代 两取代基电子效应的叠加,使单体活性加强 与同一链自由基共聚,偏氯乙烯比氯乙烯活性大2-10倍 希望建立自由基-单体共聚反应的结构与活性的定量关系,以此来估算竞聚率。 如果知道单体的Q、e值,就可估算出r1、r2值 直接通过对单体e值的计算,可求出r1 ·r2值 r1 ·r2? 0 的程度可估计交替共聚的倾向 除交替和嵌段共聚物外,在无规共聚物中,单元M1、M2的排列是不规则的,存在链段分布。更进一步说,不同大分子之间的链段分布也是不同的。 但这并不表示共聚物完全是由5个M1单元组成的链段(5M1段)和1个M2单元组成的链段(1M2段)交替构成,只是表示在共聚物中M1单元数和M2单元数的相对比例为5:1而已。实际上,1M1段、 2M1段、3M1段、4M1段……xM1段都可能存在,按一定几率排列。 竞聚率由两个速率常数构成,因此也可用Arrhenius方程来讨论温度对其的影响。 苯乙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fagor发格CNC 8055_M_操作手册_1110.pdf
- 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pptx VIP
- 以“学习圈”理论优化小学高段记叙文写作教学-来源:广西教育(义务教育)(第2021005期)-广西教育杂志社.pdf VIP
- TCPIA 0001-2017 地面光伏组件 光伏组件设计鉴定和定型质量保证导则.docx VIP
- 2025年数字低空安全技术白皮书.docx VIP
- 隧道锚施工方案.docx VIP
- 变电站二次系统 第2部分:数据与模型.pdf VIP
-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测试卷(含答案).pdf VIP
- 2023输变电工程消防验收标准.pdf
- CATIA实用教程(清华大学出社)全套电子新版.ppt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