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踏莎行 小径红稀 宋·晏殊 小径红稀①,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②。春风不解③禁杨花,濛濛④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⑤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⑥照深深院。 【简介】 《踏莎行》,词牌名。又名《平阳兴》《江南曲》《芳心苦》等。双调,五十八字仄韵。 【注解】 ①红稀:红色花凋落稀疏。 ②见(xiàn):显出,出现。 ③解:懂得,明了。 ④濛濛:形容柳絮纷纷如细雨。 ⑤游丝:空中飘游的蜘蛛之类小虫所吐之细丝。 ⑥却:正。 【故事】 这首词描写一个闺中妇女眼见暮春初夏的景象,心中泛起时序流逝的轻愁。这种轻愁,是一种似无却有的淡淡哀愁。 小路两旁,红花已经稀疏零落,铺满芳草的郊野却绿成了一片。那高高楼台,从繁茂成荫的绿树丛中暗暗显现出来。春风不懂得禁制杨花,竟把它吹得如细雨一样地飘飞,不断扑向行人脸上。 翠绿树叶里隐藏着啼声婉转的黄莺,朱红门帘隔断了翩翩飞来的燕子。寂静室内,香炉里袅袅上升的轻烟,静静追逐着空中飘荡的游丝。我在酒醉酣睡中做了一场愁思难解的梦,醒来时,只见金黄色斜阳正照射着深深的庭院。 (2014年高考北京卷)(原文在《都江堰》上) 19.通读全文,用一句话简要表述作者所理解的“废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解答本题,首先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明确“废墟”的本质属性是什么,从文中列举的大量例子看,废墟是一种“建筑遗存”。然后根据各段的关键语句,概括这种“建筑遗存”的主要特点:含有历史文化信息,具有文物价值和美学内涵。 【答案】 指含有历史文化信息、具有文物价值和美学内涵的建筑遗存。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解题思路: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摘取文中关键语句进行整合。 20.文章勾勒了欧洲自近代以来理解“废墟”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历史节点。请分别概括三个节点中人们对“废墟”的不同审美感悟。(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原文中2、3、4这三个段落勾勒了欧洲自近代以来对“废墟”的认识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历史节点,每个段落都可以归纳出人们对“废墟”的审美感悟。 【答案】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从废墟中引发了思古的幽情和创造的热情,生成了残缺美意识。 (浪漫主义运动阶段)人们在废墟中寄托了缅怀田园,喜好远古,追求神奇和神秘的审美理想。 (1820年“断臂维纳斯”的发现)使人们深化了对废墟残缺美的认知。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该紧扣题干要求,将提取的关键语句、中心词进行改造、组合,将之概括成为全面、凝练、流畅、符合要求的答案。 1.反复诵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 2.理解文章中的形象意义,如“火”的形象意义。 “合欢树”的形象意义。 3.走近作者 (1)梁遇春 梁遇春(1904-1932),福建福州人。1924年入北京大学英文系,1928年毕业后任教于上海暨南大学、北京大学。大学期间开始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有译作二十余种,其中《英国小品文选》《英国诗歌选》尤为当时青年读者所喜爱。同时写作散文,结集出版有《春醪集》(上海北新书局1930)、《泪与笑》(上海开明书店1934)。 其作品多致力于人生探索与内心世界的剖析,既对现实的黑暗和灵魂的堕落充满愤慨,又热忱地追求理想的境界与健全的人性。虽因生活与思想的局限,试图以泪中的笑面对人世而陷于更深的苦闷,但其批判现实、探索人生的态度始终严肃而执著。为文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点滴感受,以博闻强识为根基,驰骋才思,恣意放谈;同时注重独立思辨,敢于标新立异,从人们熟悉的事物中开掘出不同流俗的见地。 (2)史铁生 史铁生,1951年生,北京人。1958年入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1967年清华大学附中初中毕业。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1972年因双腿瘫痪返回北京治疗。1974年到北京北新桥地区街道工厂工作。病后致力于文学创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1年病情加重,遂回家养病。1983年加入中国作协。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