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的根部病害13级植物保护三班李岩1307101074.ppt

小麦的根部病害13级植物保护三班李岩1307101074.ppt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麦根部病害解析 ——13保三李岩 根部病害 小麦全蚀病 小麦纹枯病 小麦根腐病 小麦全蚀病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世界性病害。1931年后再浙江省发现,20世纪70年代在山东严重发生,而今已经扩展到西北、华北、华东等地,一般减产10%~20%,重病区可达50%以上,甚至绝收。 小麦全蚀病的症状 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苗期病株矮小,下部黄叶多,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拔节期冬麦病苗返青迟缓、分蘖少,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有的时候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出现较明显灰黑色菌丝层。 小麦全蚀病的症状 小麦全蚀病病原 学名:禾顶囊壳小麦变种Gaeumannomyces graminis (Sacc.) Arx et Oliver var. tritici (Sacc.) Walker,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在自然条件下不产生无性孢子。 小麦变种(G.g.t)的子囊壳群集或散生于衰老病株茎基部叶鞘内侧的菌丝束上,烧瓶状,黑色,周围有褐色菌丝环绕,颈部多向一侧略弯,有具缘丝的孔口外露于表皮,子囊壳在子座上常不连生。 对小麦、大麦致病力强,对黑麦、燕麦致病力弱。 小麦全蚀病病原物形态 小麦全蚀病发病环境 小麦全蚀病菌是一种土壤寄居菌。该菌主要以菌丝遗留在土壤中的病残体或混有病残体未腐熟的粪肥及混有病残体的种子上越冬、越夏。 发育温限3—35℃,适宜温度19—24℃,致死温度为52—54℃(温热)10分钟。 一般土壤土质疏松、肥力低,碱性土壤发病较重。土壤潮湿有利于病害发生和扩展,水浇地较旱地发病重。 小麦全蚀病防治方法——种子处理 种子用51~54 ℃温水浸种10 min,或用70%甲基托布津按10∶1 的比例浸种10 min。小麦全蚀病严重发生区,可选用12.5%硅噻菌胺(全蚀净) 悬浮剂进行种子处理,对小麦全蚀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一般用全蚀净一袋(20 毫升),先对水300~500 毫升,可拌20~25 斤种子,拌匀后闷种6~12 小时(有利于药剂发挥并杀死种子所带病菌),在阴凉处晾干后播种。 小麦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目前在中国,美国,新西兰,英国等发生严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水肥条件的改善、种植密度增加及品种更换,纹枯病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平原麦区逐年加重,成为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 小麦纹枯病对产量影响很大,一般可使小麦减产10%~20%,严重地块减产30%左右 小麦纹枯病症状 发生在小麦的叶鞘和茎秆上。小麦拔节后,症状逐渐明显。发病初期,在地表或近地表的叶鞘上产生黄褐色椭圆形或梭形病斑,以后,病部逐渐扩大,颜色变深,并向内侧发展为害茎部,重病株基部一、二节变黑甚至腐烂,常早期死亡。小麦生长中期至后期,叶鞘上的病斑呈云纹状花纹。病斑无规则,严重时包围全叶鞘,使叶鞘及叶片早枯。在田间湿度大,通气性不好的条件下,病鞘与茎秆之间或病斑表面,常产生白色霉状物。 小麦纹枯病症状 小麦纹枯病病原物 学名: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 Vander Hoeven ),属无性菌类丝核菌属;有性态为担子菌门角担菌属(Ceratobasidium) 病菌以菌丝和菌核的形式存在,不产生任何类型的分生孢子,在PDA培养基上,丝核菌菌落初为白色,后颜色加重变为浅褐色,菌丝体絮状至蛛丝状,初生菌丝无色,较细,有复式隔膜,菌丝分枝呈锐角,分枝附近常产生横隔膜,菌丝变成褐色后分枝和隔膜增多,分枝和母枝几乎呈直角,部分菌丝膨大成念珠状,之后菌丝相互纠结,在平板上形成菌核。 小麦纹枯病病原物形态 小麦纹枯病的发病环境 病菌以菌丝或菌核在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 播种后开始侵染为害,在田间发病过程可分5个阶段即冬前发病期、越冬期、横向扩展期、严重度增长期及枯白穗发生期。 越冬期 外层病叶枯死后,病株率和病情指数降低,部分季前病株带菌越冬,并成为翌春早期发病重要侵染源。 凡冬季偏暖,早春气温回升快,阴寸多,光照不足的年份发病重,反之则轻。 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耐病品种 避免早播,适当降低播种量。 及时清除田间杂草。雨后及时排水。 拌种法种子消毒处理 小麦根腐病 小麦根腐病分布很广尤其在多雨年份,潮湿地区。感病后,造成叶枯,影响籽粒灌浆,降低千粒重,可造成枯白穗。种子带病可降低发芽率,引起幼根腐烂,严重影响小麦出苗和生长。

文档评论(0)

baobe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