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心理障碍及治疗-精读.ppt

  1. 1、本文档共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说明:如患者具备上述两项或其中一项,就应高度考虑可能患有抑郁 症,应继续询问症状标准中其他七项附加症状(参看 B ),如具有四项以上,且已持续两周,即符合抑郁发作诊断标准。如完全不具备此二项核心症状,则说明患者无明显抑郁,不必再询问其他七项症状。 B. 至少伴有下列附加症状中的四项: 1. 显著的体重减轻(未节食)或体重增加(一月内体重变化超过原体重的5 %),或几乎每天食欲减退或增加;注:儿童则为未达到应增体重。 2. 几乎每天失眠或嗜睡。 3. 几乎每天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缓(由他人观察到的情况,不仅是主观体验到坐立不安或缓慢下来)。 4. 几乎每天疲倦乏力或缺乏精力。 5. 几乎每天感到生活没有价值,或过分的不合适的自责自罪(可以是妄想性的程度,不仅限于责备自己患了病)。 6. 几乎天天感到思考或集中思想的能力减退,或者犹豫不决(或为自我体验,或为他人观察)。 7. 反复想到死亡(不只是怕死),想到没有特殊计划的自杀意念,或者想到某种自杀企图或一种特殊计划以期实行自杀。 广泛性焦虑症(或障碍, GAD) 指导语:请你谈谈,你是否在最近一段时间内几 乎每天都有下列的情况?而且它们不是因为客观 因素所引起的。 A. 核心症状的询问:(此核心症状属“精神性焦虑”) 1. 过分焦虑::焦虑包括焦躁(烦躁)和紧张两种情绪 焦躁:你最近是否经常,甚至每天都无缘无故的感到心烦,甚至在与他人(尤以家人)接触时感到不耐烦呢? 紧张不安:你最近是否经常,几乎每天都感到心情像绳一样拉得 紧紧地,不能松弛下来,甚至在下班后或无事时也是如此呢? 2. 过分担心: 你是否感到自己与以往不同,总是感到心神不定,好象有什么不好的 事情将要发生似的呢?你是否对一些平时从不担心的小事也担心害怕 起来呢(可提示)?而且又无法控制自己不去担心呢? 说明:如患者具备上述 1,2两项症状,应高度考虑为广泛性焦虑症(GAD)。应继续询问症状标准中其它附加症状(参看)B,如具有其中三项以上,且持续达6个月以上应诊断为GAD,如不超过6个月,应考虑其患有广泛性焦虑症的症状,也应给予治疗。?? B. 至少伴有下列症状的三项: 1. 容易疲劳。 2. 注意力难于集中或感到脑子一片空白。 3. 易激惹。 4. 肌肉紧张。 5. 睡眠障碍(难于入睡和保持睡眠,或睡不安宁)。 当需要了解抑郁、焦虑严重程度,或相关诊断标准,可参 考下列诊断和评定量表: 诊断标准: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 CCMD) 美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 DSM--Ⅳ) 国际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 ICD--10) 评定量表: 综合医院焦虑抑郁评定量表 (HAD)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 急性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 适应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 是以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直接原因引起的精神障碍。如交通事故、空难、亲人亡故、地震、火灾等等。躯体疾病也可成为应激源。这些躯体疾病往往具有一定的临床特点: 1)疾病性质严重; 2)疾病治疗困难; 3)疾病预后不良; 4)疾病使病人和家属感到无能为力,无法对付,束手无策; 5)没有预先想到,缺乏心理准备。 临床表现:各种各样,差别很大。 1.茫然,麻木,意识范围缩小; 2.强烈的恐惧不安; 3.兴奋、激动、活动过多,甚至无目的的逃跑; 4.活动过少,甚至木僵,呆坐不语,毫无表情等; 5.焦虑不安伴有心动过速,大汗,面部潮红,胸闷气短,全身发抖等; 6.一般数分钟或几小时好转,少数在一周内症状消失。恢复后不能回忆当时的情况或片断回忆。 适应性障碍:由慢性疾病和精神创伤导致的心理上的不适应。 1.应激源: 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癌症、心脑血管病等。 处境变化如退休、移居、调换工作、搬迁等。 慢性生活事件如夫妻关系不良、婆媳不和、邻里关系紧 张、同事矛盾等。 突发事件:5.12;温州动车事件;车祸等 临床表现:以情绪和行为改变为主的各种症状,因人而异,并与年龄有一定相关性。一般在应激源发生后1个月内起病,症状持续至少1个月,应激源消除后,症状持续不超过6个月。 1.青少年: 以品行障碍常见,如对别人的攻击行为、侵犯别人的权利、违反社会公德,违反校规、逃学、毁物、打架、饮酒、抽烟等。有的还表现为情绪异常,抑郁、焦虑、冲动行为、易怒、明显的心理依赖等。 2.老年人: 非躯体疾病者,表现为躯体疾病的症状,以植物神经症状和抑郁、焦虑为主;躯体疾病为应激源者,疾病的症状表现恶化,体验明显增多,抑郁、

文档评论(0)

520139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