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组会(凝聚态理论计算)
第二次组会 文献调研 13级关华鑫 文献总览 文献分类 一、年限 二、研究内容 自己总结可能的方向 ①金属←→卤素元素(2) ②不同元素个数{例如(6)Pt-Os,Pt-Ru-Os} ③氧化物→对CO2吸附研究 ④对一些已经有人研究过的,但对相互作用或机理不是很明确的 ⑤催化的选择性研究{(16)通过掺杂Pd的含量从而控制吸附的量} ⑥磁性介入{目前只有一篇(20)} ⑦新模型,模仿有机物结构{例如(27)X3Y3H6形式的,其中XY用过渡或贵金属代替} ⑧一些其他性质如segregation properties(28) ⑨石墨烯沉积与氧化物沉积作对比 ⑩对不同氧化物基底,沉积同一种金属元素团簇并进行对比{TiO2,CeO2,MgO,Al2O3,ZnO,Fe3O4,V2O5,SiO2等等} 纯实验的文献 ①第四篇,关于金红石TiO2沉积金纳米团簇催化性质机理的研究{2012—JCP}(4) ②Microstructures and luminescence (冷发光)behaviors of Mn2+ doped ZnS nanoparticle clusters with different core/shell assembled orders{2014—JAC}(29) ③Copper Cluster Cations and Anions在吸附了氧气之后对吸附NO的影响和引起其他的反应{2014—JPCA}(31) 经过后期分析得到方向 i、钒掺杂到钯团簇中研究催化能力的影响(自己调研没有发现有人做) Ii、铂与钯沉积在氧化铈上(调研发现铂的在最近已经有人做过了) Iii、Ir铱纳米颗粒散布在Fe3O4薄膜上 Iv、几种不同的氧化物或者相同原子个数的不同元素团簇进行对比{参照(22)(2012—JPCC)的研究方法,Rh13,Pd13,Ir13,Pt13对比} V、对于11年关于NO和NH3吸附讨论水蒸气对其过程是否有影响{参照(33)(2013—ASS)中研究方法,水蒸气对Ce-Cu-Ti oxide SCR(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catalyst的影响} 内容补充 一、作者们发现可做方向的总结 (1)借鉴以前的研究,对于沉积在TiO2上的Pdn团簇尺寸对吸附CO的影响还没有人研究 (2)CeO2 electron correlation对CO吸附的影响(物理吸附) (3)对Au13:1、自旋轨道耦合对Au13同分异构他体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2、同分异构体的维度对吸附O2、CO的影响 (4)对Au纳米颗粒沉积在TiO2上增强CO吸附能力机理研究不清楚 三个备用:1、简单几何结构影响 2、原子尺寸的影响 3、电子在Au—TiO2中转移 (5)对AunV吸附CO机理不是很清楚 (6)传统的机理(the traditional 5σ-donation/2π*-back-donation theoretical model)不能解释Pt-Os、Pt-Ru-Os吸附CO的现象 (7)Pt13团簇沉积在空穴石墨烯上研究方向是【放毒害】 (8)Aux(TiO2)yOz`(带点)(x = 0,1; y = 2, 3; z = 1, 2)对Au所起作用的研究 (9)对CuO2吸附CO2的研究不是很多(定性和定量研究DFT) (10)CexAlyOz催化中existing information on the precise nature and detailed operation of the active sites is still rather limited for many catalytic systems, even on the nanoscale (11)研究沸石的两种不同的系统模型对吸附CO能力的差异 (12)高自旋态和不同尺寸、相同尺寸不同结构类型对Rhn分解NO2、吸附CO的影响 (13)MnOx催化氧化CO的机理还不是很清楚 (14)Further, diffusion of sub-surface oxygen to fill surface oxygen vacancies of the V2O5(010)substrate has been considered and results in reactive surface sites wh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