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后寄语”是应该完善还是必须取消?.docVIP

“判后寄语”是应该完善还是必须取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判后寄语”是应该完善还是必须取消?.doc

“判后寄语”是应该完善还是必须取消?   什么是“判后寄语”?   1999年6月,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首次在一份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上诉案的二审民事判决书中附设“后语”,这是“判后寄语”在司法实践中的首次亮相。   该案中被告周某的丈夫在一场车祸中身亡,死者单位给付周某赔偿款8.1万元,给付死者父母9000元。死者父母即周某的公婆与周某因赔偿款的分配产生纠纷诉至法院,上海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根据实际情况判决周某给付公婆l万元。此案虽然从法律上对补偿款作了公平分割,但公婆与儿媳之间因诉讼而遭受的亲情创伤却一时难以修复。   为追求更好的效果,承办法官张铮在裁判文书上附加了一段话:“老年丧子,中年丧偶,少年丧父,实为人间悲剧。本案当事人所遭遇的处境令人同情,但为分割黄某的死亡补助金而引发纷争,使亲属间的感情受到伤害,甚感遗憾。吴某、黄某涉讼求自身权利,并以寄托对儿子黄某的思念,心情可以理解;但对同样遭受不幸的儿媳周某和孙子今后所面临的生活艰难则缺乏应有的同情与体谅。法律虽然可以公正地处理当事人之间的财产纠纷,但金钱毕竟无法替代感情。摈弃前嫌、真诚以待、敬老爱幼、相互帮助、重修亲情,是本案当事人乃至吴某、黄某的其他子女今后应深思的问题,也是需共同努力的目标。”   就是这一段循循善诱、意味深长的话语,改变了以往裁判文书传统模式,开“判后寄语”在司法实践中的先河。并且,上海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后续有选择地在二审、再审民事、刑事案件裁判文书中试行该创新,并将其定名为“法官后语”。   “判后寄语”又称“法官后语”,是法官在适用法律作出裁判文书后附加的针对个案的道德说理。办案法官依据具体案情,以通俗易懂、富有人情味的“后语”从情理人手,或意图感化当事人,或谴责、训诫不道德行为,于法理之外对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和道德感化,达到息诉宁人、钝化矛盾的效果。   比如说,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法院在一桩遗弃老人的刑事自诉案的裁定书后,附注这样一段话,以求打动遗弃老人的不孝子女,希望今后他们能善待老人,尽好为人子女的义务责任:“人人都要经历生老病死,谁不喜欢年轻,谁愿意承受岁月无情的变迁?赡养父母,天经地义。即将成为老人的你,同样需要子女的赡养,相信老人所需要的不仅是几十元钱几十斤大米,更需要的是儿女的一声呼唤、一句慰语、一个关怀,望善待古稀老人的殷殷期盼,扶老以颐享天年。”   在我国,长期以来法院裁判文书注重“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让不少当事人感觉只讲事实、证据、法理而缺乏人情味的判决书有些“冷冰冰”。如若像官渡区法院这样,在裁定书的固定格式后留下一个“尾巴”,表达出了法官的热心肠,说不定能让案件当事人感受到温暖的人性关怀!   “判后寄语”存在的意义?   司法裁判文书是传递法律正义的载体,担负着适用法律、阐明法理、定分止争的重任。长期以来受职权主义思想影响,裁判文书强调自上而下的服从和权威,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当事人对判决结果的可接受性。从实践看来,过度的强制非但不能使当事人信服,反而会引起他们的不满和抵抗。如何使当事人认可法院的公正裁判,自觉履行应尽的义务?在国内部分基层法院看来,作为“司法软实力”的“判后寄语”便是最佳良药。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风雨同舟二十载,苦尽甘来待发展。你二人已逾不惑之年,上有古稀老人殷殷期待,下有未成家儿女翘首以盼。扶老颐享天年,携幼走好人生关键几步,实为你们二人当前之要务。奉劝二位重修于好,举案齐眉。”陕西省铜川市耀县法院在一份不准离婚的判决书后活用文字合辙押韵的古诗,字里行间极尽感染,以求打动双方当事人。   解除婚姻的战斗中,没有赢家。不论判决的结果如何,早已在彼此的心里留下累累伤痕。一纸写满为何不能离婚之法律依据的判决真的能让双方当事人心悦诚服地接受吗?未必见得。在耀县法院看来,适时地借用文学元素来感动抚慰受伤的心灵,是推进当事人理解法院判决之用心的有效手段。在一般人眼里,最无法抗拒的就是具备文学元素的感染、打动,而通向心灵抚慰的最佳途径正是文学化的情真意切。   在婚姻和亲属赡养继承领域中,法律不是万能的。当亲人间的问题最后只能诉诸法律来解决时,司法介入后的一纸冰冷判决,只能使原已破裂的亲情关系更加难以复原,更提不上化解矛盾、修复感情。借助判决书的权威,“判后寄语”囊括了判决书正文里不能纳入的情理释明,拉近法官与当事人间的距离,以一个专业懂法的第三人身份给他们以警示,意图修复破损的婚姻家庭关系。   “判后寄语”除了在婚姻家庭关系中可以得到有效应用,在未成年犯罪中也有其独特“疗效”。如果说在婚姻家庭案件中“判后寄语”的职能是“修复”,那么在未成年案件中“判后寄语”的宗旨则是“寓教于审、惩教结合”。   两名不满18岁的被告人将制止他们不法行为的被害人活活打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