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三极困境.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三极困境.doc

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三极困境   摘要:近年来,农村新型社区在各地探索建设起来,其实质即为农民的就地就近城镇化。农民进城与否只是外在表象,重要的是农民职业的非农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以及思想观念的市民化。而在当前各地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推进到欲就还推之时,已出现了城市近郊流动人口难融入、纯农村地区乡村文明难延续、工业地带产城难融合的三极困境。   近几年来,农村新型社区在各地探索建设起来,有些地方借此改善了居住条件,居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也有的地方出现了违背农民意愿“农民被上楼”的群体性事件。农村新型社区实际上是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的具体表现之一。农民进城与否只是外在表象,重要的是农民职业的非农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以及思想观念的市民化。这是一个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过程,冒进的行为将带来严重的经济、社会后果。在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推进到欲就还推之时,已出现了城市近郊流动人口难融入、纯农村地区乡村文明难延续、工业地带产城难融合的三极困境。   一、农村新型社区:就地城镇化的新载体   经过多年城镇化实践,我国已形成三种典型的城镇化模式,即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模式,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模式以及就地城镇化模式。新型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不仅要关注农业人口向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转移,而且也要重视农民在农村的就地城镇化问题,“新型农村社区”是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的新载体。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概念,并作出了“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重大决策。2007年3月民政部印发了《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市、区)工作实施方案》(民函(2007)79号),确立了全国第一批251个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启动了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工作。随着农村社区实验的逐步深入,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市、区)因地制宜,建成了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新型农村社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农村社区建设理论实践体系,为农村社区建设的全面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之后,“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创建活动正式铺开。按照政策设计,农村社区建设将改变广大农村地区农民居住分散、村庄基础设施薄弱和公共服务缺乏的现状,重新构建新的乡村社会“生活共同体”。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正处在从农业文明向工业和城市文明的社会转型时期。   一些地区的农村社区建设,实际上参照了城市社区的建设。以山东省为例,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先后印发《关于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意见》和《农村新型社区纳入城镇化管理标准(试行)》两个文件,明确了农村新型社区户籍、土地、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依照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农村新型社区的路、水、电、气、暖、排污、环卫、通信等设施建设,都向城镇标准看齐。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省已建成的农村新型社区中,基本实现了集中供水和生活垃圾集中收集,90%以上的农户使用上了燃气,55%的社区生活污水实现了集中处理,通宽带户数达到62.3%。公共服务方面,依托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各地政府下沉公共服务资源,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省已建成的农村新型社区中,50.68%的社区建设有服务中心,42%的社区实行了“一站式”社区服务。   就地城镇化不是新命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就用“离土不离乡”来形容那些白天进城镇工作、晚上返回农村生活的乡镇企业职工。与欧美工业化初期的城市化举家迁徙不同,中国的城市化是从劳动力只身进城起步,劳动大军如同钟摆一样每天或者在一定时期在城乡之间来回流动。形成这种摆动人口的原因大致有三个:第一,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和乡土观念是人们采用这种方式的根本原因。第二,中国的工业化是以低廉的密集的劳动力去替代资本。第三,大中城市发展不充分,人口承载力十分有限。小城镇发挥着“人口蓄水池”的作用,面对中国农村人口增长和剩余劳动力盲目流出造成的城市拥挤、乡村衰败问题,费孝通提出复苏繁荣小城镇的构想,解决人口的迁移和重新分布的问题。   时至今日,摆动人口的问题仍未解决,大量农民工没有真正融入城镇。通过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同发展小城镇一样,可以使人口得到合理的迁移和分布。住在农村新型社区中的农民,无论在职业上,还是在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上,都表现出很强的非农化特征。城镇化的目的并不在于人们住在农村还是城市,真正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让更多人享受城市生活、享受城市文明和一切人类平等的机会。实际上,农民进城与否只是外在表象,就地城镇化关注农民职业的非农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以及思想观念的市民化。

文档评论(0)

fa159y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