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朗:来自大巴山的民歌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刘光朗:来自大巴山的民歌王.doc

刘光朗:来自大巴山的民歌王   刘光朗生于民歌之乡,从小就爱唱山歌,他第一个把镇巴民歌唱到了北京。大巴山是他歌声的生命之源,给了他无尽的创作灵感。他一辈子都在用歌声讴歌大巴山。   有一年,时任陕西省政协主席的马中平到镇巴视察,看了文工团演员演唱的《巴山林里背二哥》后,觉得不过瘾,便对刘光朗说,“你拉手风琴,我来唱。”原来,马中平当年就是三线学兵,修阳平关到安康这段铁路,在工地听过刘光朗唱这首歌。   坐在记者对面,78岁高龄的刘光朗老先生微胖的脸庞上挂着和蔼的微笑。当唱起歌来,他瞬间又变得神采奕奕。   刘光朗唱了一辈子歌,可谓人走到哪儿,歌就唱到哪儿。   去年11月初,第四届全国高校区域音乐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湖北襄阳召开,刘光朗受邀参会,演唱镇巴民歌,并对汉江流域音乐文化做了学术发言。   2009年,镇巴被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并被授予“中国民歌之乡”。2014年,文化部对全国文化先进县进行复审,镇巴依然保住了这个称号。   可以说,刘光朗对镇巴成为“民歌之乡”付出了很多。   保送师范学音乐   1956年,初中毕业的刘光朗被保送到西安师范音乐班学习。   那时候,镇巴的交通极为不便,从镇巴到西安,刘光朗走了五天。“镇巴到西乡没通公路,步行了两天才走到了西乡。从西乡坐苏制大卡车到城固,因发大水,车无法过汉江,只好提着行李淌水而过,步行一天才到了汉中。接着坐汽车到宝鸡。因为是土路,路又窄,在车上晃了一天才到。在宝鸡换火车,终于到了西安。”   或许正是因为交通不便、闭塞的缘故,镇巴老百姓娱乐的方式就是唱山歌。在地里干活,不同季节有不同的歌。给包谷地除草,有《薅草歌》;种稻时,有《薅秧歌》……尤其是合作化后,集体劳动,地里更是歌声不断。   “小时候,多一半时间是在外婆家过的。”外婆家在四川万都,与刘光朗在镇巴盐场的家相距不远。外婆成为刘光朗的民歌启蒙人。   一天,刘光朗在山上给羊打草,休息时,他展喉唱起了歌。歌声刚歇,对面山坡也传来歌声。两人你来我往,打起了擂台,直到年少的刘光朗无法应接才结束。   刘光朗哭着跑回家,把这事说给了外婆,外婆便开始给他教唱山歌。他童年会唱的山歌,基本上都是外婆教的。   1953年的元旦晚会上,班主任杨老师让刘光朗上台表演。“清早起来去放牛……”一曲《放牛歌》,又纯又亮的童音,令全校师生对他刮目相看,“刘高音”的绰号不胫而走。   到西安去学校报到,门卫听不懂他的镇巴口音,费了半天劲,才知道他是来报到的。那时暑热未消,刘光朗穿着巴山人爱穿的宽腿半裤,脚蹬一双妈妈给做的布凉鞋,鞋头还顶着一个红棉线绒球。这身装扮,让同学误认为他是少数民族学生。   第一天上晚自习,就闹了笑话。来自关中的同桌问他:“你寻啥?”他听成“你姓啥?”大声回答“我姓刘”,一下子引得同学哄堂大笑。现在同学见面,还会提起这件趣事。   很快,刘光朗就适应了学校的生活。   1958年,大炼钢铁时期,刘光朗自己写词,借用陕南一种花鼓的曲调,写了一首歌,然后找到分别来自宁强和南郑的两个同学,三个人一起到西安钟楼下,站在自带的板凳上宣传演唱。陕西广播电台后来给他们录了音,《群众音乐》杂志还登了他们演出的彩照。“那年代,彩照可是很稀罕的。”刘光朗自豪地说。   毕业后,刘光朗被分配到镇巴中学当音乐教师。   深入民间挖宝贝   在学校学习时,老师就总是说要多学民歌,学得多,作曲才有特点和风格。刘光朗只要有机会听民歌手唱歌,就赶紧记谱、记词。回镇巴当老师后,他的很多学生都比他年龄大,从学生那儿,他也学会了很多民歌。   教学之余,刘光朗不断地到乡镇村舍、田间地头寻找民歌,先后收集了500多首,大部分是各类的山歌号子。他说,“在这一寻访过程中,找到了演唱的技巧,以及谱曲的手法,从而丰富了我的创作和演唱。”   同时,刘光朗还用收集来的民歌素材,填上新词,组织学生在学校排演,还到县城去演出,观众是一片叫好声。   1962年,尽管是心有不舍,但刘光朗还是服从组织安排,调到镇巴县文工团工作。这一干,就是二十五年。在县文工团,刘光朗搞了一个现代山歌剧《婚事》,去汉中演,获得了音乐创作奖。   刘光朗搜集民歌曲谱历时最久的是镇巴版的《十送红军》。   1963年,刘光朗听了空政版的《十送红军》后,觉得尽管好听,但还是有必要去采集原来流传在镇巴的这首歌的曲调。这首歌的歌词,早在1958年就被采集者付文学发表到《民间文学》上。付文学不懂音乐,没办法记谱,只是将歌词记了下来。   刘光朗第一次去原唱者朱有炽家,没见上,他去走亲戚了。时隔十二年后,再次去拜访时,朱有炽已经去世两年了。作为补救,刘光朗见了他的邻居,也是他的侄子朱达武。从朱达武那里,他采录到了镇巴版的《十送红军》的曲调

文档评论(0)

fa159y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