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说文》
(五)保存了古音资料。 (六)记载了丰富的古代文化资料。 三、对《说文》的研究 清代对《说文解字》的全面研究,最重要的是四家即“说文四大家”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桂馥《说文解字义疏》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王筠的《说文句读》 练习 填空 1.《经传释词》的作者是( ) 。 2 .《助字辨略》的作者是( ),全书按( )分卷,依韵排列。 3.《康熙字典》采用部首排列法,全书共分部首( )个。它释字的体例是先( ),后( ),各义之下一般引古书为证。 4.《说文解字》首创部首排列法,全书共分部首( )个。 5.近人张相所著的重要工具书是( ),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唐宋元明清诗词曲中习用的( )语辞。 6. 《词诠》是近人( )所编著的,收录古汉语( )500多个,按( )排列顺序。 7.( )是目前收字最多的字典。 * *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字叔重)编著,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是首部按部首编排的汉语字典。全书共分540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 一、概说 《說文解字》從字形出發,闡述字形、字義、字音三方面的關係。 破木也。從木,從斤。 明也。從火,丙聲。 冀思也。從心,相聲。 服也。从女持帚灑埽也。 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於田也。 兵也。象形。 (一)确立了“六书”理论 二、《说文》的价值 (二)创立了汉字部首,制定了按部首编排字书的 体例。 《说文解字》的部首一共是五百四十部……许慎在五百四十个部首的次序安排上是煞费苦心的。他把形体相似或意义相近的部首排在一起,这样就等于把五百四十个部首分成若干大类。 《說文解字》每一個部首內部的字也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基本上做到以類相從的。 王力《中國語言學史》 例如木部的次序,大致是先列木名,其次列樹木的各個部分,其次再列木制品。 木、橘、橙、柚、樝、棃、梬、柿、枏、梅、杏、柰、李、桃、…… 本 木下曰本。 柢 木根也。 根 木株也。 株 木根也。 末 本上曰末。 果 木實也。 杈 枝也。 枝 木別生條也。 朴 木皮也。 條 小枝也。 枚 幹也。 標 木杪也。 柖 樹搖皃。 枉 衺曲也。 橈 曲木。 槮 木長皃。 梴 長木也。 格 木長皃。 枯 槀也。 槀 木枯也。 楨 剛木也。 柔 木曲直也。 材 木梃也。 柴 小木散材。 構 蓋也。 模 法也。 棟 極也。 極 棟也。 柱 楹也。 楹 柱也。 椽 榱也。 杠 牀前橫木也。 枕 臥所薦首者。 杼 機之持緯者。 梯 木階也。 榜 所以輔弓弩。 槽 畜獸之食器。 棺 關也。所以掩尸。 在字义的解释上,许慎抓住字的本义,这是从根本上解决训诂的问题。《说文解字》是上古汉语词汇的宝库。 王力《中國語言學史》 (三)保存了小篆,便于从字形说明本义,并为 解读甲金古文提供了依据。 憤 懣也。 不憤不啟。(《論語·述而 》) 發憤忘食。(《論語·述而》) 在古代词义的保存上,它是卓越千古的。假如没有《说文解字》作为桥梁,我们也就很难接近甲骨文和金文。 王力《中國語言學史》 (四)保存了先秦的词义和汉代的训诂资料。 唐代李阳冰是《说文解字》有记载最早刊刻者,他在代宗大历年间刊定《说文》,但其中掺杂李氏臆说颇多。 南唐徐铉、徐锴精研《说文》,徐锴《说文解字系传》是第一种《说文》注本,成书于南唐末年,世称小徐本,徐锴对李阳冰谬说多有匡正。 徐铉于宋太宗雍熙年间奉旨校定《说文》,世称大徐本。 清人研治《说文》,多以大徐本为基础,同时参校小徐本。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