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七大经典败笔.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七大经典败笔

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七大经典败笔周施恩(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摘要: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实证研究表明,一家公司的文化与其国际竞争力具有高度相关性。我国规模以上企业几乎都已创建了所谓的“企业文化”,可为什它们的国际竞争力仍然差强人意?本文以多家公司为例,系统剖析了国内企业(其中不乏行业龙头)在文化建设中的经典败笔,希望能够对我国企业的文化建设有所帮助。关键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败笔虽然企业文化建设在我国已有30多年历史,但除了像海尔、华为、联想等为数不多的几家被吹捧得“神”一样的知名公司,我们很少能够在身边的世俗世界中发现“文化强企”的鲜活案例。事实上,我们能够找到的,更多的是一些企业老板或无心或有意的文化败笔。归纳并剖析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经典败笔,一则有助于大家识破那些目的不纯的企业老板的文化骗招,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那些无心犯错的企业,真正实现“文化强企”的百年梦想。败笔1:跟风炒作,对文化的内涵不求甚解关于跟风炒作,最经典的故事当属“以人为本”。上世纪90年代,正与摩托罗拉决战手机市场的诺基亚公司认识到:科技源于人,也是为了服务于人。越是高深的科技,就越要从人性出发,为人们提供方便,而不是让人们为其复杂的功能和眼花缭乱的设计而困扰。于是,诺基亚在其当时热播的广告中加入了“科技,以人为本!”品牌精神。恐怕连诺基亚公司也没想到的是,广告一出,“以人为本”就红遍中国的大江南北。许多企业甚至连以人为本是什么东西还没搞清楚的时候,就已经把这一口号挂在了网页上、贴进了大厅里、印进了手册中。这样的企业文化建设,实际效果怎样?估计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20多年以后的今天,不把以人为本当文化的企业恐怕没几个,而在实践中老老实实做到以人为本的企业,在中国还真的不好找。我们甚至可以下这样的断言:以人为本中的“人”到底包括谁、不包括谁?应该对他们排出怎样的先后顺序?对于这两个基本问题,估计那些把以人为本当口头禅的老板到现在还没搞清楚,甚至也从来没想过。点评:每个行业有每个行业的规律,每个企业有每个企业的特点,盲目跟风赶时髦“张贴”起来的企业文化,大概只能用“有聊胜于无”来形容。败笔2:本来文化水平很低,却非要附庸风雅近几年的中国,“文化”风靡一时。本来是想应季多做些餐饮、住宿、采摘等小本生意,却非要堂而皇之地祭起“文化节”的招牌。蜂拥而至的都市人感受到的并非什么文化,而是赤裸裸的卖卖,甚至是明目张胆地宰客。有这样一家企业(姑且称之为A公司)。其主营业务是机械代加工,从业人员主要为中小学毕业的外来小伙子,目前的年销售收入接近10亿。老板李总高中辍学,从给人做学徒、做销售员起步,业务熟练后就另起炉灶创办了A公司,经过十几年的打拼,一步一步做到了现在的规模。成功后的李总总觉得公司里缺点什么,于是在国内某咨询公司的撺掇下正式启动了企业文化建设项目。由于文化水平不高一直是李总多年来的憾事,所以他希望咨询公司将企业文化搞得文化味道浓厚一些。从后来的结果看,这家咨询公司要么专业能力不够,要么就是不清楚“职业道德”是怎么回事。他们没有劝说李总走正规化、专业化的企业文化建设之路,而是一味曲意逢迎,居然把“格物致知,厚德载物”提炼成A公司的核心价值观。虽然这一表述将A公司的商号巧妙地镶嵌了进去,但我们不知道生产线上文化水平不高的毛头小伙子们是否能搞清楚它在说什么,更不知道它对A公司提升管理水平、谋求长远发展有什么实际推动作用。点评:像A公司这样在市场中求生存、一刀一枪打江山的企业的确值得尊重,但从晦涩难懂的四书五经中寻章摘句来凸显文化底蕴,还真不是什么值得推崇的做法。老板不清楚、员工们弄不明白的企业文化,不建也罢。败笔3:鱼目混珠,文化的包装下是各种活动随机进入到中国公司的主页,然后打开企业文化栏目,大家肯定会发现这样的现象:除了或追时赶髦或附庸风雅的企业使命、企业宗旨、核心价值观等文化纲领,以及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的解释外,更多的则是各种各样的活动。其中,国有企业的网页有明显的相似性,大致包括:“领导关怀”——领导视察的照片和题词;“党群活动”——党代会的召开和基层党组织建设,车间班组活动;“社会责任”——到养老院慰问,为灾区募捐;“工会活动”——到全国各地风景区进行“野外拓展训练”,或者是趣味运动会,员工才艺展示等。上述内容,活动精彩,图片丰富,文字大气,声情并茂。而民营企业的“公司文化”栏目则显得有些单薄,大致包括:新员工入职培训(含课堂培训和拓展训练)、公司年会、团建活动(近郊旅游)等,同样也是文字配照片,只不过制作和编辑相对粗糙。点评:虽然很多企业文化专家都不否认仪式和活动的重要性,但包括“礼仪与仪式”的始作俑者特伦斯?迪尔(因《企业文化——企业生活中的礼仪与仪式》一书而享誉全球),和“企业文化”一词的提出者埃德加?沙因在内的世界级泰斗,

文档评论(0)

mi808686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