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钢铁工业.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的钢铁工业

中国的钢铁工业 2003年12月17日 1.九十年代钢铁工业崛起 上世纪九十年代是我国钢铁工业崛起的时期 钢产量:1990年 6535万吨/年 2000年 1.3亿吨/年 2002年 1.8155亿吨/年 预计今年2003年 2.14~2.2亿吨/年 中国钢产量自96年以来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 人均钢产量141kg/人·年,首次超过了世界人均钢产量138kg/人·年。 2002年 生铁产量 17074 万吨 钢材 19218 万吨 均为世界第一! 2.钢铁工业结构实现了调整优化 1) 1990年 100万吨钢厂仅16家 2003年 100万吨钢厂为53家 布局上也相应得到分布、展开与优化。 除西藏外,全国各省市都有钢厂分布。 越来越靠近市场,越来越靠近资金密集地区,越来越靠近便于矿石进口的地区。 产量分布:东部 占 61% 中部 占 25% 西部 占 14% 2)技术经济指标明显提高 平均综合成材率 94.20% (90年代为83.2%) 2003年 能耗 0.715t焦煤(90年代为0.997t焦煤) 高炉利用系数 2.448T/m3.day 入炉焦比 415kg/T 平均喷煤比 125kg/T 转炉寿命 4000炉 (10000炉) 连铸比 93% (1990年为25.07%) 3)钢材生产在结构上变化 2002年 板带材产量 6498万吨 (提高23.90%) 薄板产量 2244.5万吨 (提高16.77%) 3.中国钢铁工业快速发展原因 市场需求的拉动; 技术战略的正确选择(关键性技术的集成、生产流程的优化); 有效投资与技术进步战略相结合,产生协调效应; 工艺、装备国产化与单位产能投资额的降低; 大量利用国际铁矿、铬矿、锰矿资源的促进利用。 1)1990年以来,中国GDP总量增长的同时,第二产业的百分比足足增长了10个百分点,这些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有力的拉动钢材消耗量的增长。 钢材表观需求:1990年 5312万吨 2002年 21122万吨 投资额逐年快速增长也刺激了钢材消耗量的上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也使消费强度增大。 2)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大面积突破,进而通过及时、有序的战略投资,使之集成为钢厂生产流程的整体优化,实现企业技术结构升级。 六个共性技术: 连铸技术; 高炉喷煤粉技术; 高炉一代炉役长寿技术; 棒、线材连轧技术; 流程工序结构调整结合产能技术; 转炉溅渣护炉技术。 a.连铸技术 80年代后期确立了“以连铸为中心”的生产技术方针,九十年代先后攻克了达产技术关、全连铸技术关、高速高效连铸技术关,并积极展开了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有关工程项目的投资与开发。 连铸比:1990年 25.07%(1480万吨) 2002年 93% (16885万吨) 成材率:提高了11个百分点; 转炉利用系数:1990年 26.64t/t.d 1999年 53.08t/t.d 淘汰了初轧/开坯工序,横列式棒、线轧机失去了竞争力; 一火成材、铸坯热送-热装等工序结构性节能效益实现; 2001年平炉全部关闭。 b.高炉喷煤粉: 入炉焦比:1990年 577.44kg/t 2002年 415kg/t 减少焦炉投资; 降低成本1

文档评论(0)

ddf55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