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本文档共8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走滑构造

走滑断层的分段性 分段式斜列 左阶式和右阶式 走滑断裂带的弯曲和末端的应力状态 单条断裂的应力状态 正花状构造 四、拉分盆地 拉分盆地(Pull-apqrt basin)是走滑断层系中拉伸形成的断陷盆地。1960年伯菲尔(a.c.Burchfiel)研究圣安德列斯山后提出。拉分盆地形似菱形,曾称菱形断陷。盆地两侧长边为走滑断层。两短边为正断层。规模变化很大,大者长逾百公里,小者长达百米。拉分盆地与其它成因的盆地比较,发育快、沉降快,沉积相迅速。 亚丁湾拉分盆地 中国的走滑拉分盆地 l)与郯一庐断裂带有关的走滑拉分盆地 郯-庐断裂带切割深,延伸长,位移量大。其山东沂沐断裂段由四条大断层组成“两堑一垒”组合。这四条断裂向下延伸至20 km左右变为两条。在下扬子、胶南、沈阳都有NE向断裂与之斜交,构成了以郯-庐断裂为主干的分支走滑断裂系统。 郯-庐断裂带具有长期复杂的活动历史。在中生代早期,可能是一条左行转换断层,其活动可能与印支期中朝板块和扬子板块的拼接、碰撞有关。随后在中生代中晚期进一步发生左行走滑,可能与izanagi板块的斜向俯冲作用有关。晚白垩世至新生代表现为右行走滑活动。沿着郯-庐断裂带东侧的分支走滑断裂系统中发育了走滑盆地群,包括胶莱盆地和下扬子区盆地等(图5-42)。 胶莱盆地是一个白垩纪走滑拉分盆地,其发展受郯-庐断裂带左行走滑活动和五莲-荣城断裂带右行走滑活动的控制。在挤压分力作用下,两条走滑断裂带间的楔形断块向NE伸展和逃逸,胶北地块向NE方向移动形成走滑盆地并伴有岩浆活动。白垩纪末,随着郯-庐断裂带转变为右行走滑活动,地块隆起,结束了走滑盆地演化历史。 下扬子区晚侏罗世至白垩纪时,在碰撞的背景下,楔形块体逃逸.全区形成一系列小型火山岩盆地群,其中较大者如庐枞、宁芜、怀宁、繁昌、溧水和溧阳等盆地。这些小型拉分盆地形态多为菱形,面积小,厚度大,沉积速率决,以河湖碎屑岩为主。 2)与阿尔金断层带有关的走滑拉分盆地 阿尔金断层带是我国西部大型左行走滑断层带,由一系列左行断层组成。断层带长度不少于 1800 km,断层平直,倾角约 700。断层带西部和东部倾向东南,中部倾向西北,总体呈丝带状。自新生代早期的印度次大陆和欧亚板块碰撞以来,阿尔金断裂发生明显走滑活动,其总位移量可达 400 km。沿阿尔金走滑断层有一系列小型新生代拉分盆地形成,如索尔库里盆地等,其新生界厚达 4500 m(图 5-43)。 3)与滇西断裂带有关的走滑断裂拉分盆地 滇西地区走滑断裂带也十分发育,滇西剑川-大理和宾川等第四纪裂陷盆地群是走滑断裂尾瑞拉分作用的产物(图5-44)。 五、花状构造 花状构造是走滑断层系中又一种特征性构造。剖面一条走滑断层自下而成花状散开称为花状构造,花状构造包括正、负花状构造。正花状构造:收敛性(压扭);负花状构造:离散性(张扭)。 六、转换断层 转换断层( transform fault)是1965年J.Wilson提出的不同于走滑断层的新型断层,他定义为大型平移断层,其终端是一些其他类型的构造,如中脊、海沟或三联结合点。 另一种解释是:为一种平错动,在两端突然终止并改变为另一种方向和构造类型的断层。 变换断层(transfer fault)是典型的变换带,Dahlstrom(1970)将其概念应用于逆冲推覆构造,现已引伸用于伸展构造中。变换断层可深切至变质基底,它是联接基底主断层的一些横向断层。它也连接平行走滑断层和有叠复的雁列断层。 撕裂断层(tear fault)也曾译为捩断层,指发育于浅层次沉积或变质沉积盖层的横推断层,始用于低角度逆掩断层、辗掩推覆体上盘,现也用于伸展区。它调节外来体内和边界的差异位移。 * 第三章 走向滑动断层 走向滑动断层(走滑断层),一般是指大型平移断层,两盘顺直立断层面相对水平滑动。人们对其认识晚于对正、逆断层的认识和研究。 走滑断层文献中曾有:平移断层、捩断层(Tear fault)、拧断层、剪切断层、扭断层、滑断裂、平错断层;国外文献常有Wrench-fault(扭断层)、Transcurrent fault(平移断层、横推断层)。 走滑断层概念的发展 Zechariah(公元347年)可能是描述走滑断层第一人:“奥利菲斯山将从中分别向东西方向裂开,形成一个巨大山谷,山的一半将移至北边,另一半移至南边”。Arbold Escher(瑞士)可能是发现和正确解释走滑断层的第一位地质学家,1850年告诉Suess. 地震发生时走滑断层的最早报道(1857,美国加洲圣安德烈斯断层;1888,新西兰希望断层;1891,日本;1892,巴基斯坦),这些认识都没有在有影响的刊物发

文档评论(0)

abf467532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