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株L-苏氨酸产生菌的鉴定、诱变选育及其发酵条件优化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展望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L-苏氨酸是必需氨基酸之一,用途广泛: 食品:作为营养增补剂,可恢复人体疲劳、 促进生长发育 饲料:作为饲料添加剂,调整饲料氨基酸平 衡、促进生长、改善肉质 医药:配置复合氨基酸输液、 制造单酰胺菌素的原料 目前,全球苏氨酸的需求量要明显大于其总产量,而且缺口很大。 我国苏氨酸工业发展稍晚,21世纪初国内苏氨酸年需求量仅为千吨,2009年接近2万吨。21世纪初期,我国苏氨酸还主要依赖于进口,所以,苏氨酸生产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二、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L-苏氨酸产生菌的鉴定 1. 形态学特征观察 主要包括菌落的形态、细胞个体的形态、大小、排列、运动性、特殊构造和染色反应等。 形态学鉴定结果:革兰氏阳性,菌落呈圆形,黄色,无芽孢,有运动性 图1.WS4006-7E的菌体形态 图2.WS4006-7E革兰氏染色结果 2. 生理生化特征鉴定 测定项目 WS4006-7E 测定项目 WS4006-7E 氧化酶 - 果糖 + 接触酶 + 乳糖 - 硝酸盐还原 + 木糖 - 明胶液化 - 阿拉伯糖 - 甲基红 + 葡萄糖 + V-P - 麦芽糖 + 脲酶 - 山梨醇 + 脂酶 + 甘露醇 - 淀粉水解 - H2S生成 - 蔗糖 + KCN生长 - 表1.生理生化特征鉴定结果 根据形态学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鉴定结果,还不能确定WS4006-7E菌株的名称,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16SrDNA序列测定被认为是最适细菌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的指标。所以,又对菌株进行了分子学上的鉴定。 3.分子鉴定 WS4006-7E经PCR扩增出的16SrDNA得到的全序列为1508bp,根据WS4006-7E的序列比对分析和所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WS4006-7E与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的亲缘关系较近,但由于未在同一个最小分支中,所以很难将其定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所以鉴定结果为该菌为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亲缘关系非常近的一种新菌种。 (二) L-苏氨酸产生菌的诱变选育 原理:根据微生物的生物合成途径以及代谢控制发酵技术,通过诱变育种,获得各种遗传变异菌株,从而打破正常的代谢产物合成途径和代谢调节机制,人为地使目的产物大量合成和积累。 本文以L-苏氨酸产生菌WS4006-7E为出发菌株,经亚硝基胍、紫外线和硫酸二乙酯逐级诱变,定向选育出一株带有带有Met-+Lys-+Ile-遗传标记的L-苏氨酸高产菌。 选育系谱 L-苏氨酸产量(g/L) WS4006-7E 2.980 NTG诱变 WS4006-7E-N-37(Lys-) 3.536 UV诱变 WS4006-7E-NU-23 (Lys-+ Met-) 4.458 DES诱变 WS4006-7E-NUT-21(Lys-+ Met-+Ile-) 5.679 (三)L-苏氨酸发酵条件优化 1.正交实验设计优化种子培养基 选取种子培养基的四大主要成分:葡萄糖(A)、玉米浆(B)、硫酸铵(C)、酵母膏(D),进行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 L-苏氨酸产量(g/L) 总和 实验号 A B C D 1 2 ∑ 1 1 1 1 1 5.36 5.46 10.82 2 1 2 2 2 5.68 5.7 11.39 3 1 3 3 3 5.05 5.08 10.13 4 2 1 2 3 4.87 4.91 9.78 5 2 2 3 1 5.33 5.03 10.36 6 2 3 1 2 5.73 5.72 11.45 7 3 1 3 2 4.81 4.79 9.60 8 3 2 1 3 5.12 5.08 10.20 9 3 3 2 1 5.44 5.55 10.99 T1 32.34 30.20 32.47 32.17 T2 31.59 31.95 32.16 32.44 T3 30.79 32.57 30.09 30.11 R 1.55 2.37 2.38 2.33 正交试验安排表及试验结果 从上表可以看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