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足三里与胃肠机能
足三里与胃肠机能
?
足三里——胃肠机能相关及其联系途径的研究进展?????????? 《灵枢.海论》云:“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说明各条经脉皆与一定的脏腑直接相连。经穴—脏腑相关是探讨经络实质的重要途径。目前,通过大量的实验观察已经证明,经穴和脏腑之间却有某种相对的特异性联系。《经别篇》云:“十二经脉者,此五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也。”脏腑病变可反应到体表相应的经、穴部位,表现出特定的症状或体征;而刺激体表一定的经、穴,又可治疗相应脏腑的疾病。《素问.调经论》云:“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 针刺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治疗胃肠道疾病,在临床上有较好的疗效而广为应用[1]。针刺足三里能消除上腹胀满、嗳气、恶心、纳差、餐后不适等胃动力障碍的症状,达到治疗的目的[2]。动物实验的结果更加充分显示了针刺足三里对胃肠功能的良性调整作用。而胃肠有病变也往往在足三里穴区出现病理反应。
?1. 从对胃肠运动功能的调整作用来看,大量实验资料表明,针刺“足三里” 可使电刺激支配胃体和胃窦的膈下迷走神经、内脏大神经;或经微量泵从胃左动脉匀速连续灌注肾上腺素、乙酰胆碱或胰高血糖素引起的胃电基本节律的紊乱趋于正常,对实验性胃 电节律紊乱有一定的双向调整作用[3]。垂体后叶素(PIT)具有促肠道运动的作用,引起快波改变。灸“足三里”能部分抑制肠道运动功能亢进,可使肠管病理性痉挛获得解除,而防止pit引起的胃肠道副反应[4]。针刺 足三里穴不仅可以影响胃肠机能,还可以调整脏腑经络气血,使气血流通,达到通经解痉,镇痛止痛的目的,可治胃脘痛、蛔虫腹痛、腹胀、胆结石所至的胆管痉挛疼痛等证[5]。总的说来,针灸足阳明胃经或与其有关的经脉穴位对胃肠道的运动功能均有良性的调整作用;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废物的排泄。
?2. 从对胃分泌功能的调整作用来看,根据周吕等报告,电针狗的“足三里”,可使胃的碳酸氢盐和钠分泌显著增加,胃酸的分泌明显减少,提示针刺是治疗溃疡病的有效方法之一。针刺对胃碳酸氢盐和钠的分泌的影响,能完全被局部麻醉剂或炕胆碱能药物所阻断,说明针刺对胃分泌的影响是通过一个有胆碱能神经参与的躯体传入—内脏反射机制而实现的[6-9]。针刺足三里,可使胃液及胃酸的分泌回到正常点,对胃液分泌具有良性调整作用。
?3. 从对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来看,在小鼠化学性胃溃疡的模型上,针刺足三里可以降低胃底部胃壁组织内cAMP的含量[10],降低胃粘膜损伤指数[11],使胃粘膜的兴奋型降低,胃泌素释放减少,从而对胃粘膜起到保护作用,使之不受高浓度氯化钠的影响[12,13]。环磷酰胺可使大鼠胃粘膜变薄,肠粘膜表层坏死,腺体剥脱及粘膜内纤维组织增生。电针大鼠足三里可有效地减轻环磷酰胺的毒性作用,保护胃肠组织;另一方面使胃腺体的兴奋性受到一定的抑制,减少血清胃泌素的分泌,从而起到保护胃肠组织的作用[14]。总之,针刺足三里能够提高机体抵抗胃粘膜损伤的能力。
???? 针刺足三里对实验性胃肠障碍影响的这些研究大部分是以非针刺组作为对照来观察、比较和分析的。结果表明,针刺足三里组对胃肠诸多方面的良性调整作用均显著高于非针刺组。因实验方法大体一致,对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相应的,胃肠病变往往在足三里出现压痛或病理反应物。汪桐[15]用结扎盲肠的部分动脉,堵塞盲肠腔的方法形成狗的盲肠的急性实验性炎症后观察到,针刺足三里穴后,盲肠局部温度较针前升高,但针刺非穴位效果不明显。汪桐等[16]以垂体后叶素肌注形成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状态后观察到,双侧“内关”的皮电明显下降,且双侧皮电出现显著差异,同时还观察到,“内关”的皮温也有明显下降。
???? 以上事实充分肯定了足三里穴与胃肠功能活动的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不少学者对二者的联系途径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并认为是一种神经通路。
???????? 形态学的研究结果表明,“足三里”穴区的皮肤和肌肉分别有腓浅神经和腓深井支配。穴取得传入冲动则是通过躯体神经和血管壁的神经从(主要是前动脉)两条途径上行,[17]投射至胸6 —骶1-3脊神经节[18]。余安胜[19]对全身穴位用层次和断面解剖[20]方法,提出穴位的“立体构筑”理论,认为穴位是由多种组织构成,共同形成传导作用。证实穴位的针刺感受器是神经、血管及淋巴管的复合结构,于沈德凯[21]的观察结果相同。切除腰交干神经干与灰、白交通支的实验提示交感神经外周纤维可能参与足三里穴的传入[22]。熊克仁[23]等用辣根过氧化酶(HRP)的方法观察到L4___S1及神经节内有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的周围突分布于“足三里”穴区,L4___ S1脊髓第IX办曾有NOS阳性神经元投射到“足三里”穴区,而NO为一种新的胃肠动力的抑制性神经递质。腓深神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