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哈勃望远镜介绍.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61哈勃望远镜介绍

相关链接:哈勃太空望远镜16年十大发现 原文网址: HYPERLINK /article.asp?id=6 /article.asp?id=6 哈勃太空望远镜正在接受最后一次维护,也许2008年就要告别太空。科学家从它16年来的赫赫功绩中,精心筛选出10项最突出的贡献,纪念哈勃带着我们游历宇宙的时光。在很多研究人员眼中,哈勃辉煌的一生也是天文学研究的黄金时代。   撰文 马里奥·利维奥(Mario Livio) 历史上,很少有望远镜能够像哈博望远镜这样,对天文学研究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不过,哈勃所起的作用并非大多数人想象的那样,基本上,它没有作出过任何一项发现——因为,所有成就都不是由它独立完成的。地基天文台的观测常常会发现一些蛛丝马迹,但受到自身观测能力的限制,得出的结果往往不能让人放心。通过观测,哈勃就会对结果作出比较确定的判断。通过与其他天文台的合作,哈勃已经为宇宙描绘了一幅多彩的画卷。它迫使理论学家重新审视那些粗枝大叶的理论,建立新的理论,把那些天文现象解释得更加精确。简而言之,哈勃的影响之所以如此深远,并不是因为它超然于其他设备和技术之上,而是因为哈勃与它们密切结合,成了一个整体。   2006年4月,这架望远镜度过了它在太空中的第16个周年纪念日。哈勃不仅为天文学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细节,还让全世界的人在家中也能一睹宇宙的奇景。不过,最近针对它未来命运的争论,却让这些成就蒙上了一层阴影。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奋力恢复航天飞机飞行的同时,哈勃的处境也在持续恶化;除非宇航员飞抵那里,对它进行整修,不然这架望远镜可能会在2008年中期便早早结束它的工作生涯。这个紧要关口日益临近,促使我回头审视哈勃的,也是天文学过去的十五年。对许多研究人员而言,这十五年也是他们研究领域的黄金时代。   下面,我将从哈勃的贡献中,挑选出10项最为迷人的成就(不可否认其中会存在一定的偏向性),并且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从行星这样的小天体,到巨大的星系,乃至整个宇宙,逐一进行介绍。要在一篇文章中公平对待哈勃的所有贡献,绝非易事。在本文写作之时,哈勃的资料库中已经包含了超过27万亿字节的数据,而且仍在以每月3,900亿字节的速度增加。这些数据已经成为6,300篇科学论文的基础。此外,这架望远镜还在继续出产令人惊讶的科学成果。在去年与其他天文台的合作观测中,哈勃发现了冥王星的另外两颗新卫星;在宇宙的极早期找到了一个质量大得出乎意料的星系(而且自相矛盾的是,质量大得与它幼小的年龄极不相称);还确认了在一颗褐矮星身边,有一个达到行星质量的同伴,虽然它本身比行星重不了多少。我们应该为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感到幸运,哈勃让我们第一次有机会目睹宇宙中的许多奇景。就在不久之前,人类还只能在自己的想象中描绘这些景象。   1、彗木大冲撞   从宇宙的角度出发,舒梅克—列维9号彗星(Comet Shoemaker-Levy 9)与木星相撞,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岩石行星和卫星表面的千疮百孔已经证明,太阳系原本就是一个危险的射击场。不过,从人类的视角来看,这场冲撞却是终其一生也难得一见的大事:人们相信,平均每1,000年,才会有一颗彗星一头扎进行星之中。   在舒梅克-列维9号彗星“英勇献身”的一年以前,哈勃的照片就揭露出,它已经分裂成大约20块碎片,变成了一串“珍珠项链”。1994年7月16日,第一块碎片闯入木星大气层,接下来的一周内,其余碎片也接踵而至。照片显示,如原子弹蘑菇云一般的火球柱从木星的地平线上升腾而起,在撞击发生后的10分钟以内,逐渐下降、扩散开来。撞击造成的疤痕在木星表面滞留了好几个月。   这些照片如此珍稀,已经是价值不菲,这些连拍画面,还对木星这颗气态巨行星的化学构成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在某个位置,波纹以450米/秒的速度向外扩散。主流解释认为,这些波纹是重力波(gravity wave)的一种,木星大气层中的浮力起到了回复力的作用,就像你试图将一块木头强压到水下,它就会上下来回振动一样。[译注:这里指的并不是广义相对论预言的引力波(gravitational wave),而是流体力学中的重力波。当一小团流体物质偏离平衡位置时,某种回复力,例如重力或浮力,就会迫使它恢复平衡,结果这团物质就会在平衡位置附近来回振动,形成所谓的重力波。水面上荡漾的波纹就是重力波最常见的例子。]果真如此,这些波纹的性质就能间接表明,在这块传播着波纹的水云(water cloud)之中,氧和氢的比例是太阳的10倍。根据过去一些理论提出的假设,木星是由太阳系的原始尘埃气体盘,在引力的作用下分裂成团,逐渐聚集而成的。如果假设正确,木星的化学构成就该与气体盘相同,也就应该跟太阳的化学成分相似。观测与理论提出的化学成分比例,明显有很大的差距,这个分歧至今无人能解。  

文档评论(0)

hf91658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