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武城县水系资料
武城县水系资料
一、地理位置
武城县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属德州市管辖,地理坐标为北纬37°03′-37°23′,东经115°51′-116°17′。东以沙河为界与平原县相邻,南与夏津县接壤,西、北两面隔卫运河与河北省故城县相望,东北隔减河与德城区相邻。县域东西最宽27km,南北最长33km,总面积748km2。
二、地形地貌
本县地貌属华北平原,由黄河冲积形成。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面高程由杨庄乡饮马庄一带的29.10m(黄海高程,下同),至滕庄镇卜官屯一带的20.80m,高差8.30m,地面坡降约1/4600。
受黄河及其支脉历史上多次改道、决口所产生的河床沉积、河漫滩沉积、漫流沉积等作用,武城县微地貌发育较为复杂。根据相对高度可划分为高、坡、洼地。根据形态和成因等其他因素可进一步分为河圈地、河滩高地、高坡地、平坡地、洼坡地、浅平洼地、背河槽状洼地、沙质河槽八种地貌类型。
1、高地 分为河圈地和河滩高地。河圈地分布在卫运河大堤内,总面积44.70km2,占全县总面积的6%。河滩高地分为两大片:本县杨庄、老城、李家户、武城镇、甲马营五乡镇为一片,陈公堤以东东沙河以西为一片,总面积290.70km2,占全县总面积的38.90%。
2、坡地 分高坡地、平坡地、洼坡地。高坡地分布在武城镇和滕庄镇的大史庄一带,面积50.70km2,占全县总面积的6.80%。平坡地分布在甲马营、鲁权屯、滕庄三乡镇和街道办的三沙、四前坡、果里、棘围一带,面积132.70km2,占全县总面积的17.70%。洼坡地分布在鲁权屯、武城镇、滕庄三个镇,面积122.90km2,占全县总面积的16.4%。
3、洼地 武城县洼地为一封闭状碟形洼地,民间俗称“恩县洼”。其面积居德州地区洼地之首位,治理前承受陈公堤高地以西,卫运河以东,南至临清、夏津的来水,十年九涝。
浅平洼地即为“恩县洼”洼底,面积42km2,占全县总面积的5.60%,分布在滕庄镇胡家洼、张郭秦、卜官屯、李大楼,武城镇贾庄一带。
背河槽状洼地分布在陈公堤下滕庄镇东部、武城镇东北部,面积45.70km2,占全县总面积的6.10%。
沙质河槽地面积18.60km2,占总面积的2.50%,分布在杨庄东沙河、祝官屯东沙河、董王庄东沙河。
三、水文地质概况
我县在大地构造体系上属华北台坳东南部。在第三、第四纪在地质历史时期沉积了巨厚松散层。据钻探资料,500m深度内均由粘质土、砂质土、粉细砂组成,形成了较好的储水条件。
武城县浅层地下水多为咸水区(咸-淡相间区)。流向基本与地形一致,由周围高坡地流向洼地,从东、西、南方向向东北方聚集,水力坡度约1/3000-1/5000。浅层地下水多年平均埋深3.20米。PH值一般为7.0-8.0,而7.0-7.5之间最多,只有个别点小于7.0为酸性水,含水层厚度薄,岩性多为粉细砂、粉砂,富水性较弱,受灌溉污水影响污染严重。
1、浅层岩性 0-4m饱气带粘土、亚粘土区面积354.40km2,占全县总面积的47.50%,主要分布在恩武公路以北。亚砂土区面积228.30km2,占全县总面积的30.50%,主要分布在高坡地带。粉砂区面积165.30km2,占总面积的22%,主要分布在陈公堤以东老沙河一带。
4-8m变幅带粘土、亚粘土区面积284.40km2,占全县总面积的38%。亚砂土区365.70km2,占全县总面积的48.90%,以上两区全县均有分布。粉砂区面积97.90km2,占全县总面积的13.10%,主要分布在老沙河及其边缘地带。
2、地下水开采条件 根据1974年地下水普查和1983年《水资源调查评价与水利区划报告》及多年打井资料,按照浅层淡水底界面埋深和淡水含水层厚度分布规律,对地下水开采条件进行如下分区。
Ⅰ类区(富水区):浅层淡水底界面埋深大于40m,淡水砂层累计厚度大于20m。
Ⅱ类区(较富水区):浅层淡水底界面埋深20-40m,淡水砂层累计厚度10-20m。
以上两区分布于古河道及其两侧地带,机井出水量较大,一般在20-30m3/h,是我县宜井区,目前开发利用程度较高,面积168.80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2.50%。该两类宜井区可分为三片:西南部的老城镇、李家户乡西部、甲马营乡西南部、杨庄乡的吕洼、饮马庄、张古庄一带面积最大;东北部的郝王庄镇北部区域面积为次;中部的武城镇东部为面积最小。
Ⅲ类区(贫水区):浅层淡水底界面埋深10-20m,淡水砂层累计厚度5-10m。除西部老城镇外,其他乡镇均有分布,以杨庄、武城镇、李家户、郝王庄四乡镇较多,面积344.80km2,占全县总面积的46.10%。
Ⅳ类区:浅层淡水底界面埋深小于10m,淡水砂层累计厚度小于5m,称为咸水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鲁权屯、滕庄、甲马营三乡镇,面积234.40km2,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