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鼠疫病人、密切接触者的隔离 《传染病防治法》 第三十九条 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 (一)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二)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 (三)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预防措施。 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传染病防治法》 第四十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传染病疫情或者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 (一)对传染病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根据调查情况提出划定疫点、疫区的建议,对被污染的场所进行卫生处理,对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并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疫情控制方案; (二)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对疫点、疫区进行卫生处理,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疫情控制方案,并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采取措施; (三)指导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施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组织、指导有关单位对传染病疫情的处理。 《传染病防治法》 第四十一条 对已经发生甲类传染病病例的场所或者该场所内的特定区域的人员,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实施隔离措施,并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接到报告的向上级人民政府应当立即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上级人民政府作出不予批准决定的,实施隔离措施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解除隔离措施。 隔离措施的解除,由原决定机关决定并宣布。 对传染病人,特别是呼吸道传染病人进行隔离治疗,是控制传染病传播、扩散的关键措施。为防止鼠疫传播,对鼠疫患者必须进行严格的隔离治疗,对鼠疫密切接触者必须隔离留验。以往对鼠疫病人规定的原则是就地隔离治疗,隔离场所一般是患者家庭、帐篷、或乡村卫生院病房等。 (二)鼠疫终末消毒程序 1、消毒人员在出发前,应检查所需消毒用具、消毒剂和防护用品,做好准备工作。 2、消毒人员到达疫点,首先查对门牌号和病人姓名,并向有关人员说明来意,做好防疫知识宣传,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消毒区域内。 3、对脱掉的外衣应放在自带的布袋中(不要放在污染或可能受到污染的地方)。穿工作衣、隔离服、胶鞋(或鞋套),戴上N95口罩、帽子、防护眼镜、一次性乳胶手套等。 鼠疫终末消毒程序 4、仔细了解病员患病前和患病期间居住的房间、活动场所,用过的物品、家具,吐泻物、污染物倾倒或存放地点,以及污水排放处等,据此确定消毒范围和消毒对象。根据消毒对象及其污染情况,选择适宜的消毒方法。 5、进入疫点时,应先用喷雾消毒的方法在地面消毒出一条1.5米左右宽的通道,供消毒前的测量、采样和其他处理用。 6、测量或估计房屋、家具及地面需消毒的面积和体积。 鼠疫终末消毒程序 7、必要时,由检验人员对不同消毒对象进行消毒前采样。 8、消毒前应关闭门窗,将未被污染的贵重衣物、饮食类物品、名贵字画及陈列物品收藏好。 9、对室内空气和物体表面进行消毒。只进行物体表面消毒时,应按照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方法,依次进行喷雾消毒。消毒处理作用时间应不少于60分钟。 鼠疫终末消毒程序 10、病人用过的餐(饮)具、污染的衣物若不能集中在消毒站消毒时,可在疫点进行煮沸消毒或浸泡消毒。对污染重、经济价值不大的物品和废弃物,在征得病家同意后焚烧。 11、室内消毒后,必要时对厕所、垃圾、下水道口、自来水龙头、缸水和井水等进行消毒。 12、疫点消毒工作完毕,对消毒人员穿着的工作服、胶靴等进行喷洒消毒后脱下。将衣物污染面向内卷在一起,放在布袋中带回消毒。所用消毒工具表面用消毒剂进行擦洗消毒。 鼠疫终末消毒程序 13、必要时,到达规定的消毒作用时间 后,由检验人员对不同消毒对象进行 消毒后采样。 14、填写疫点终末消毒工作记录。 15、离开病家前,嘱咐病家在达到消毒 作用时间后开窗通风,擦拭打扫。 (三)个人防护 个人防护是医务人员在对传染病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医疗救治时,防止自身感染的有效措施。进行鼠疫流行病学调查、疫情处理和救治鼠疫病人、疑似鼠疫病人的医疗卫生人员,必须根据工作的危险程度,进行相应的防护着装。防护用品应尽量使用符合国家医用级标准的产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