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兵车行》课件资料.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兵车行》的写作背景 * 兵 车 行 杜 甫 吴忠高级中学语文组 主讲教师: 郭晓娟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由于政治失意和生活穷困,杜甫对黑暗现实认识不断加深,时刻关心百姓的疾苦,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风格沉郁顿挫,有《杜工部诗集》,组诗“三吏”、“三别” 。代表作《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 。 《兵车行》是历史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由于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连年不断的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人民带来了不幸。造成了“ 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的惨痛景象。当杜甫看到最高统治集团的“开边”政策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后,写下了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 释 题 “行”的读音xíng。“行”,古代乐府诗歌的一种体裁。这首诗属于歌行体。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 第一段文言知识汇总: 1.通假字: “耶”通“爷”,即父亲。 2.古今异义: 古义:出征之人。 古义:妻子和儿女。 行人 妻子 今义:赶路的人。 今义:男子的配偶。 3.实词解释:哭声直上干云霄,干 gān :冲。 第二段文言知识汇总: 1.通假字: “陇”通“垄”,即田埂。 2.古今异义: 古义:崤山或华山以东。 山东 今义:山东省。 3.实词解释: 点行频:一再按丁口册上的行次点名征发。 里正:即里长。唐制:百户为一里,里有里正,管户口、赋役等事。 与裹头:古以皂罗三尺裹头作头巾。因应征才年龄还小,故由里正替他裹头。 武皇:汉武帝,他在历史上以开疆拓土著称。这里暗喻唐玄宗。 二百州:唐代潼关以东设七道,共二百十一州。 第三段文言知识汇总: 古义:官府。 1.古今异义: 县官 今义:县级官员。 2.实词解释:敢:岂敢。 烦冤:烦躁愤懑。 1.诗人描述了什么样的场面? 2.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3.诗人描述了哪几类人?你最难忘的是哪类人?其中诗人扮演了什么角色? 4.在送别场上你听到了哪些声音?你听到最清晰的声音是什么? 5.假如你就是站在咸阳桥畔目睹送兵场面的杜甫,请以你的口吻给大家讲述这个凄惨的故事。 1.“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句中咸阳桥的环境真的是清洁到了一尘不染吗?作者表达的用意何在? 2.“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句中荒芜的田地真的是没有人种吗? 3. 杜甫为什么让役夫讲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样的话呢?是不是重男轻女的观念真正变了呢? 1.生动的场景描写。 2.构思巧妙,章法严密 。 一是前后呼应,二是层层递进。 3.记叙,议论和抒情水乳交融。 4.语言高度凝练。 5.句式富于变化,利于抒情。 送 别 场 面 悲 壮 倾 诉 心 声 凄 苦 忧 国 忧 民 情 深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连续的四个动作,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的细腻入微,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集中展现了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深刻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一语道破了苦难的根源,强烈抨击统治者的穷兵黩武的政策。可谓是诗中的警策之句。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这句话里的数词并非实指,是略数,写出了“点行频”对生产所造成的破坏以及田园荒芜的景象。诗人驰聘想像,从眼前联想到全国,从一点推及到普遍,两相辉映。这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而且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