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护理基础资料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伤口护理基础 伤口护理专科小组 顾天姣 一、伤口的定义 ㈠、伤口:指皮肤组织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并常伴有机物质的缺失。 ㈡、复合伤口:皮肤完整性受损,并累及肌肉、骨骼及内部器官的深伤口。 二、伤口的分类 ㈠、慢性伤急性伤口:突然形成且愈合较快的伤口。 ㈡、慢性伤口:指愈合时期延长〉8周,不能正常自愈而需借助外力才能愈合的伤口。 溃疡性伤口 ⑴、局部缺血、缺氧致皮肤营养障碍引起; ⑵、外伤形成的肉芽创面; ⑶、深度烧伤与烫伤。 机械性或创伤性伤口 ⑴、浅表性或上皮性损伤伤口,表皮有再生能力,愈合后一般无疤痕。 ⑵、穿透性伤口。 ⑶、复合伤口:大面积软组织损伤、开放骨折、脱套伤、挤压伤、撕脱伤;二次损伤: 局部缺血、再灌注、骨筋膜室综合征引起血管损伤。 3、热力伤和化学性损伤伤口 ⑴、冷、热、组织损伤性射线、酸、碱; ⑵、受伤持续的时间与作用强度; ⑶、损伤的深度大于所看到的范围; ⑷、疤痕的形成。 ㈢、慢性伤口 1、常见慢性伤口:压疮、糖尿病足溃疡;静脉性下肢溃疡性伤口;放射性损伤、深度烧伤或烫伤;外伤等所形成的肉芽创面。 2、伤口的分类 ⑴、按颜色分 ★ 红色:肉芽组织、增生期、清洁、正在愈合的伤口。 ★ 黄色:坏死残留物、黄色分泌物、感染伤口。 ★ 黑色:缺乏血液供应、黑色、干硬痂伤口。 ⑵、混合伤口。 三、伤口的治疗方式 ㈠、慢性伤口的治疗方式 1、慢性伤口的治疗通过伤口的护理,各种护理措施的介入,使创面达到自行愈合的效果。 2、手术治疗,包括各种皮瓣移植术等,达到修复创面的目的。 3、术前良好的伤口护理,可优化创面情况,促进移植皮瓣的生长。 4、由于显微外科手术的难度及复杂性,存在手术失败,皮瓣坏死的风险。 5、如果情况真的发生,则去除坏死的移植组织,遗留下的创面,仍需护士加强护理,待进一步的治疗。 ㈡、伤口愈合的生物学过程 是组织对创伤的反应和修复过程,分三阶段:炎症期;增生期;修复期 1、炎症期 ⑴、损伤后伤口的周围组织及血管出现炎性反应。 ⑵、毛细血管在短暂的收缩后发生持久性扩张,使血管通透性增加。 ⑶、渗出 ★ 第一阶段渗出:在受伤后10分钟 ★ 第二阶段渗出:1—2小时后 ★ 高峰:3—5天临床表现为肿胀 ★ 5天后开始回吸收 2、增生期 ⑴、缝合伤口在6-8小时后,创面边缘出现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 ⑵、24-48小时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并逐渐向血凝块内生长,形成新的毛细血管。 3、修复期 ⑴、经过增生期,伤口基本修复。 ⑵、以胶原纤维为主要成份的瘢痕组织及骨痂。 ㈢、影响伤口愈合的全身因素 1、年龄:随年龄的增长影响伤口愈合。 2、营养: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C、锌、胶原纤维、铁质及维生素A、B、D等,在伤口修复过程起着重要作用。 3、免疫因素:在伤口愈合中起重要作用。免疫力低或缺陷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病人,易引起伤口局部或全身感染,使伤口愈口不良。 4、各种原发的疾病: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结缔组织病;代谢性疾病和血管性疾病;糖尿病等。 5、心理因素:心理紧张可降低抗感染能力,导致伤口愈合延长。 6、肥胖:肥胖病人脂肪丰厚,手术后切口处易发生脂肪液化,影响愈合。 ㈣、局部因素 1、伤口情况:大小、深度、创面情况、伤口床、渗液情况 2、局部处理不当:引流不畅、异物、坏死组织存留等 3、局部血液循环 4、部位、创伤程度等 5、局部感染 6、伤口性质特殊:恶性肿瘤破溃,结核性脓肿破溃、异物的刺激 ㈤、环境因素 1、不良的生活习惯:吸烟、饮酒、不良的卫生习惯。 2、外界的物理因素:清洗溶液过冷,过热的物理治疗等。 ㈥、伤口护理总原则 伤口的良好修复有赖于合理的伤口处理,目的是尽可能的在短时间内闭合伤口,完成再上皮化。 ㈦、伤口处理 1、清除刺激源 2、清除坏死组织 3、预防和控制感染 4、保护伤口及其周围组织 5、为伤口愈合提供一个湿润的环境 6、控制流出的液体和气体 7、使病人感到舒适 ㈧、伤口的湿润愈合理论 1、1972年,Rovee教授通过实验证实了清洁无结痂的湿润伤口其上皮细胞移行、增生的速度比结痂伤口快。 2、伤口如能在湿润的微环境下愈合,可维持细胞活动所必需的最适宜的湿润环境,利于运送关鍵作用的细胞,抵御微生物入侵,可提高上皮细胞的形成率。“干对干、湿对湿” ㈨、伤口换药方法 伤口清洗;伤口清创;创面用药;敷料覆盖;包扎。 1、伤口清洗 ⑴、目的:减少伤口内贮菌量及毒素吸收,清除腐败组织,使伤口保持洁净。 ⑵、方法:用含溶液的棉球和纱块擦洗;用溶液冲洗。 2、伤口清洗的循证护理 ⑴、传统的伤口清洗方法: 用棉球或纱布擦洗。此方法由于其纤维组织遗留与伤口内成为感染的核心,并引起异物反应而延迟伤口愈合,对新生肉

文档评论(0)

bbnnmm88559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