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大学医学院2014耳鼻喉复习资料分析.doc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2014耳鼻喉复习资料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鼻科学 一、解剖 鼻由外鼻、鼻腔和鼻窦三部分构成。 危险三角区:面部静脉无瓣膜,血液可双向流动,鼻部皮肤感染(如疖肿)可造成致命的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临床上将鼻根部与上唇三角形区域称为 ~ 。 鼻腔包括固有鼻腔和鼻前庭。 固有鼻腔前界为鼻内孔,后界为后鼻孔,有内、外、顶、底四个壁。 内侧壁,即鼻中隔,由鼻中隔软骨、筛骨正中板、犁骨和上颌骨腭突组成。 利特尔区:鼻中隔最下部的黏膜下血管密集,分别由颈内的动脉系统和颈外动脉系统的分支汇集成血管从,该区称 ~ ,是鼻出血的最常见部位。(鼻腭动脉、筛前动脉、晒后动脉、上唇动脉和腭大动脉) 窦口鼻道复合体:以筛漏为中心的解剖结构,包括中鼻甲、钩突、筛泡、半月裂,以及额窦、前组筛窦和上颌窦的自然开口等,称之 ~ 。 鼻腔血管,动脉主要来自颅内动脉系统的分支眼神经和颈外动脉系统的分支上颌动脉。 鼻窦左右成对,共4对,分别是上颌窦、筛窦、额窦和蝶窦。前组鼻窦包括上颌窦、前组鼻窦和额窦,窦口引流均位于中鼻道。 上颌窦5个壁:前、后、后外、内侧、上、底。 三、鼻出血 1、局部病因:(1)外伤:鼻内损伤、鼻外创伤;(2)鼻腔异物,常见于儿童,多为一侧鼻腔出血或血涕;(3)炎症,各种鼻腔、鼻窦的非特异性或特异性感染;(4)肿瘤,鼻腔、鼻窦及鼻咽恶性肿瘤溃烂出血经鼻流出;(5)其他:鼻中隔疾病、萎缩性鼻炎。 全身病因:(1)急性发热性传染病;(2)心血管疾病;(3)血液病;(4)营养障碍或维生素缺乏;(5)肝、肾等慢性疾病和风湿热等;(6)中毒;(7)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8)内分泌失调。 2、治疗(简答,大条框): (1)一般处理 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嘱患者尽量勿将血液咽下,以免刺激胃肠引起呕吐。必要时给予镇静剂。休克者,取平卧低头位,按休克急救。 (2)鼻局部处理 明确出血部位和止血,常用止血方法:①烧灼法;②填塞法;③血管结扎法;④血管栓塞法。 (3)全身治疗 ①镇静剂;②止血剂;③维生素;④抗休克:吸氧。 二、变应性鼻炎 1、变应性鼻炎是发生在鼻黏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2、本病机制:Ⅰ型变态反应。 3、临床表现:本病以鼻痒、陈发型喷嚏、大量水样鼻涕和鼻塞为主要特征。 (1)鼻痒;(2)喷嚏;(3)鼻涕;(4)鼻塞;(5)嗅觉减退。 4、诊断:根据常见的临床症状如喷嚏、清水样涕、鼻塞、鼻痒等,结合鼻黏膜苍白、水肿、鼻腔水样分泌物等体征,以及皮肤点刺试验的结果,可得出正确诊断。 5、治疗原则:①避免接触过敏原;②药物治疗(对症治疗);③免疫治疗(对因治疗);④手术。 6、慢性肥厚性鼻炎症状:单侧或双侧持续性鼻塞,无交替性。 7、慢性单纯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鉴别要点: 症状与体征 慢性单纯性鼻炎 慢性肥厚性鼻炎 鼻塞 间歇性、交替性 持续性 鼻涕 略多、粘液性 不多,粘液性或黏脓性,不易擤出 嗅觉 减退不明显 可有嗅觉减退(少数) 闭塞性鼻音 无 有 头痛、头晕 可有 常有 咽干、咽痛 可有 常有 耳鸣、耳闭塞感 无 可有 下鼻甲形态 黏膜肿胀,暗红色,表面光滑 黏膜肥厚,暗红色,表明不平,呈结节状或桑葚状,鼻甲骨大 对麻黄碱反应 有明显反应 反应小或无反应 下鼻甲弹性 柔软,有弹性 硬实,无弹性 治疗 非手术 以手术为主 四、急性鼻窦炎 1、各鼻窦炎症时引起的头痛的特点:(1)急性上颌窦炎:眶上额部痛,可能伴有同侧颌面部痛或上颌磨牙痛。晨起轻,午后重;(2)急性筛窦炎:一般头痛较轻,局限于内眦或鼻根部,也可放射至头顶部;(3)急性额窦炎:前额部周期性疼痛,晨起即感头痛,逐渐加重,至午后开始减轻至消失,次日重复出现;(4)急性蝶窦炎:颅底或眼球深部钝痛,可放射至头顶和耳后,亦可引起枕部痛,早晨轻,午后重;(5)嗅觉改变:因鼻塞而出现传导性嗅觉减退。 2、上颌窦穿刺冲洗具体步骤:(1)鼻腔黏膜表面麻醉:先用浸有盐酸羟甲唑啉的棉片收缩总鼻道和中鼻道黏膜,再用浸有1%丁卡因棉签置于下鼻道外侧壁、距下鼻甲前端约1~1.5cm的下鼻甲附着处稍下部位(最佳进针部位);(2)穿刺入窦:在前鼻镜窥视下,将穿刺针置于进针部位,针尖斜面朝向下鼻道外侧壁,针尖的方向朝向同侧耳廓上缘,稍用力钻动可穿通骨鼻,入窦内有落空感;(3)冲洗:落空感后固定拔除针芯,接上注射器,回抽检查有无空气或脓液,以判断针尖端是否确在窦内,若抽出脓液送细菌培养+药敏试验。证实针尖确在窦内,用注射器缓慢注入温生理盐水至脓液冲净。 3、上颌窦穿刺冲洗注意事项:⑴进针部位和方向正确,用力适中,一有“落空感”即停;⑵切忌注入空气; ⑶注入生理盐水时,如遇阻力,则说明针尖可能不在窦内,或在窦壁黏膜中,此时应调整针尖位置和深度,再行试冲,如仍有较大阻力,应即停止;有事因窦口阻塞亦可产生

文档评论(0)

bbnnmm88559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