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求索真理的历程 马义实践观 一、实践含义: 五、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 见《五年高考》P199第17题 (2012年北京卷)地图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程度,地图的变化记录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局限,早期地图绘制者认为地球是平的。15、16世纪哥伦布等航海家证实地球是圆的。随着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的世界地图日益精准,更好地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 结合材料,说明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见《五年高考》P199第18题(12年广东卷)36.(29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中国人民不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进一步坚定了“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信念,凝聚了深化改革开放的共识。2012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广东调研时指出,20年前邓小平南巡关于“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的教导至今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分析“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一论断,并阐述其现实意义。(13分) 运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分析XX材料。(运用实践决定认识分析XX材料)(XX材料是如何让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材料。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和归宿。 ⑤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要树立正确的认识。 在浙江发展的过程中,浙江各级政府尊重广大群众的意愿和首创精神。总的来说,与许多省份相比,浙江的行政干预不仅较为克制,而且更有选择性,注重发挥民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凡是民间力量能做的事,政府放手和发动老百姓去做;凡是依靠市场机制能解决的事,政府尽可能做到不越俎代庖。对于经济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暂时看不准或有争议的,不急于下结论;看准了的,则积极加以总结肯定,予以大胆推广。 请运用实践的知识,分析浙江省政府对待“经济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的态度的正确性。(12分) 运用实践的知识分析XX材料?=运用“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的知识分析XX材料。 ①实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标准、目的和归宿)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的唯一标准。为什么? ⑴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 ⑵客观事物本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 ⑶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马义真理观 一、真理含义: 见《五年高考》P202第18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科学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当前,我国正着力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并把振兴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截至2010年上半年,全国大多数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据此,有人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 结合材料,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出发,简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观点。(6分) 马义认识观 见《五年高考》P202第19题(2010年高考福建卷)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孟子·尽心下》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唐太宗《贞观政要·君道》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谭嗣同《仁学》 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1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