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线粒体与能量转换-周鹏课稿.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线 粒 体 mitochondrion 核编码蛋白向线粒体的转运 前体蛋白:由核基因组编码并由胞质核糖体合成,即将转运进线粒体的蛋白质。 基质导入序列:前体蛋白N-端一段含20-80个氨基酸的肽链,具有识别、牵引作用,可将前体蛋白准确导入线粒体内的一定部位。 线粒体的增殖 线粒体来源于已有的线粒体的分裂。 内膜系统的来源 二、线粒体供能——ATP mt DNA 环状双链 (一) mtDNA构成了线粒体基因组 一个线粒体有1至数个mtDNA分子 特点: 含16569个碱基对,双链环状分子,裸露,不与组蛋白结合 两条链(重链、轻链)的编码是不对称的 结构紧密,几乎没有非编码序列 遗传密码的意义不同 线粒体:具有自身的遗传系统 密码子 线粒体密码 细胞核遗传密码 UGA AUA AGG 色氨酸 蛋氨酸 终止子 终止子 异亮氨酸 精氨酸 通用遗传密码与线粒体遗传密码的差别 线粒体编码的基因(P130) mtDNA RNA前体 切割加工 13种mt-mRNA 蛋白质 22种mt-tRNA 2种mt-rRNA(12S,16S) 转录 特点:(与胞质蛋白质合成相比) 转录、翻译两个过程几乎在同一时间和地点进行 起始密码和起始tRNA不同 线粒体:AUA,N—甲酰甲硫氨酰tRNA 真核细胞胞质:AUG,甲硫氨酰tRNA 合成蛋白数量少,但都是关键酶 合成蛋白所需的组分(tRNA、mRNA和rRNA)是自身专用的,产物不运出线粒体外 和什么细胞很像? 原核细胞 前体蛋白进入线粒体的机制: 去折叠(HSP70-分子伴娘,热休克蛋白) 多肽穿越线粒体膜(HSP70) 重新折叠(HSP70 、HSP60、 HSP10 ) 外膜 内膜 1、去折叠 1.去折叠 2.穿过线粒体膜 3.重新 折叠 蛋白质运送过程的特性 1. 运送之前,蛋白质大多以前体蛋白形式存在。 2. 蛋白质运送时经解折叠和折叠。 折叠————解折叠————重新折叠 3. 内、外膜之间存在转位接触点,供蛋白质进入到线粒体基质中。 分子伴侣 分子伴侣 线粒体的起源与发生 * * * 形态,大小 生物教研室 周鹏 氧化供能 氧化供能 发电厂 光镜下绿色颗粒显示线粒体,红色颗粒显示溶酶体 形态、数目和分布 1.光镜下形态: 线状、粒状、短杆状、 哑铃形、星形、环状等。 2.数目:不同类型细胞中差异较大。1~50万 哺乳动物: 肝细胞中2000个左右 肾细胞中300个左右 精子中25个左右 3.分布: 因细胞类型不同而存在差异 ,通常分布于细胞生理功能旺盛区域和需要能量多的部位。 Mitochondria distributed in skeletal muscle 心肌细胞 精子尾部 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An TEM image of mitochondrion 线粒体是由两层单位膜围成的封闭囊状结构。 外 膜 内 膜 膜间腔 (外腔) 嵴 基质腔 (内腔 ) 内含基质 外 膜 包围在线粒体外表面的一层单位膜。厚5—7nm,平整、光滑。 外膜 外膜含有多套转运蛋白(孔蛋白),成筒状园柱体,中央有2-3nm的小孔,允许分子量为10000以下的物质通过。 外膜: 封闭结构使之在细胞质中相对隔绝,保证了线粒体能够不受干扰地进行物质氧化分解。 功能 内 膜 位于外膜内侧,由一层单位膜构成。 高度的选择通透性,借助载体蛋白控制内外物质的交换。 其内表面含有ATP合成酶、氧化磷酸化酶系、电子传递链酶系,因此是产生能量的重要部位。 外膜 内膜 嵴 基质腔 膜间腔 内膜: 集中了电子传递体系和氧化磷酸化酶系、ATP合成酶系,是物质氧化分解和ATP合成的重要场所。 功能 嵴的形态和排列方式差别很大,主要有两种类型: ①锯齿状或板层状 (大多数高等动物细胞中) ②小管状 (原生动物和其它一些较低等的动物细胞中) 外膜 内膜 膜间隙 嵴间腔 嵴内腔 嵴 嵴 与 基 粒 基质腔 膜间腔 嵴:内膜向内室折叠形成,可增加内膜的表面积。 Lamellar cristae Tubular cristae 外膜 内膜 膜间隙 嵴间腔 嵴内腔 嵴 嵴 与 基 粒 基粒(ATP合酶): 内膜和嵴膜基质面上许多带柄的小颗粒。与膜面垂直而规律排列。 (内室) (外室) 基粒—

文档评论(0)

520139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