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讲义提纲
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
讲义提纲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 董俊珏、郑元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于2004年提出的一项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是一种和睦、融洽且各阶层齐心协力的社会状态。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2005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将“和谐社会”作为执政的战略任务,“和谐”的理念要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价值取向。“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第一讲 传统文化资源在现代政治建设领域内的价值
1.“古已有之”(华夏文明中心论)的思维模式的检讨
2.中国政治与文化的现代裂变
3.对传统思想文化资源应有的科学态度
第二讲 儒学的演进历程与其基本内涵
1.什么是儒学? 儒学起源于春秋时代,是以西周的宗法制为基础,以《诗》《书》《礼》《易》《乐》《春秋》(即“六经”)为基本典籍,由孔子创立、之后不断发展的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也是中国封建时代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许慎《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
△班固《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国语郑语》
1.重视道德内化,培养诚意不欺的自律精神。
在大力倡导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仍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如诚信缺失、腐败滋生等等,令人常常感到当今社会道德的约束力似乎日益减弱。这是因为,道德规范作为普遍的社会行为准则,固然有强大的舆论支持,但在外在的形式下,却未必能够转化为个体的自觉行动,现实中许多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的事例已是屡见不鲜。那么,如何使普遍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内在德性呢?这就需要在环境的影响、教育的引导等外部因素的作用下,经由个体理性的认知、情感的认同和自愿的接受,使外在的道德规范逐步转化为自我内在的道德意识,经过道德内化使个体形成发自内心的道德自觉性。
在道德内化问题上,儒家所倡导的“修身养性”、“正心修身”正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儒家基于“行道又得于心者”及“为仁由己”的认识,强调通过格物、诚意、正心、修身的方式,来增进理性、陶冶情感、磨练意志、完善人格,以实现明德于心、“正心”、“诚意”,并强调“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表明道德内化不再是主体被动地接受外在性规范的过程,而是一个通过主体自身的内在要求与外部影响交互作用,使外在的规范融合于主体意识,并转化为内在人格要素的过程。只有完成道德内化,才能实现由纯粹的他律性向他律与自律合一的转变。
2.重视道德践履,培养成己成人的社会责任感。
道德修养作为一种教人为善的手段,不仅要通过道德内化培养人们的自省精神和自律意识,而且还要引导人们进行积极的道德践履,因为如果已有的道德知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向不能应用于现实的道德生活,不能有效地协调现实的道德关系,那就只能停留在精神层面,还不能客观化、物质化,那么,这种道德修养就不具有现实的意义。只有将道德修养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不断坚持下去,形成道德行为习惯,才会有实际的价值,才会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道德践履的重要性。在这一点上,儒家的“明德行仁”、“修己安人”、“成己成人”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儒家在强调“正心修身”、“明德成仁”的基础上,十分重视“行仁”即道德践履的重要性,在儒家看来,成己是为了成人,“明德”是为了“行仁”,行仁的目的则是为了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乃至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的群己关系,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体现了这样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诉求。
3.重视礼仪规范,培养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文明礼仪一向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正如孔子所言:“不学礼,无以立”,“礼”是立身之根本。“礼”因“德”而生,“德”因“礼”而存。一个人处世为人,当知礼行礼,因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准则,是道德规范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遵守礼仪,可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融洽气氛、增进和谐。以礼相待,礼让为先,才能减少磨擦、冲突,才能维持合理的社会秩序。
4.重视生态教育,培养敬天爱物的生态情怀。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目标。然而,纵观人们在生态方面的所作所为,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是生态责任意识淡薄、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知行背离”现象严重等等。为此,我们要大力加强生态保护的普及教育,通过教育,一是提高人们对自然生态的感知认知水平,即充分认识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一体性及自然自身化育万物的生态规律;二是在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