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分析 (一)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 1、要有效地进行长期的有意义学习,动机是绝对必要的。 2、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具有双向性,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即动机可以以增强行为的方式学习,而所学到的知识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学习的动机。 3、当学生尚未表现出对学习有适当的兴趣或动机之前,教师没有必要推迟学习活动。对于那些尚无学习动机的学生来说,教学的最好方法是集中注意于尽可能有效地去教他们,依靠富有成效的教育成绩来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四、学业成败归因理论 归因: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或结果加以解释或推测的过程。 归因理论是一种比较系统的认知动机理论。这一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寻求理解是人类行为动机的主要来源。 (一)韦纳的学业成败归因模型 (二)引导学生对学业成败作合理的归因 (三)习得性无助感与归因 韦纳的学业成败归因模型 1、个体对成败的解释主要来自四种因素:自身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这四种因素可从“内外控制点”(即内外因素)和“稳定性”两个维度进行划分。 2、归因影响个人期望的改变和情感反应(归因后果),归因后果又影响后继的行为。于是归因就具有动机功能。 3、“内外控制点”和“稳定性”这两个维度是相互独立的,对一个人成就动机的产生和质量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原因的稳定性影响对未来行动结果(成功与失败)的预期。原因的部位(内外源)与可控性影响个体付出努力的程度。 (三)习得性无助感与归因 教师积极期待 辨析 表扬应使用个性化的语言 你真是一个细心的人。 这是在令人佩服。 它看来是完美无缺的。 这正是我所期望的。 我们都为你所做得感到骄傲。 我敢肯定,你的父母看到它会激动的。 你没有辱没你家族的光荣。 影响奖惩效果的因素 1.奖惩由何人来实行 2奖惩次数的多少. 3学生的年龄特点. 4.学生的个性特征 5.学生对奖惩的认识 6.学生对奖惩的期待 7.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 8、营造适度紧张的竞赛或竞赛气氛,调动学生的好胜心 问题:你喜欢个体竞赛还是团体竞赛?对个体行为产生怎样的影响? 竞赛的消极作用 (1)竞赛不利于复杂作业的完成; (2)竞赛助长了中差等生的自卑感; (3)竞赛有可能引起学生的自私、不和,集体观念淡薄,干扰合作行为。 马勒的实验: 采用学习动机的激励方式有三种: (1)单纯练习 (2)鼓励竞争,记分数,评名次,发奖品 (3)倡导团体竞赛 实验结果 运用竞赛时应注意: 竞赛不可滥用 团体竞赛的效果虽不如个人竞赛,但仍应适当地倡导团体竞赛 多提倡个人的自我竞赛和团体的自身竞赛 做好对竞赛的宣传教育工作 合理的竞赛组织方式:团体赛、对手赛、分组竞赛、自我竞赛。 * (二)引导学生对学业成败作合理的归因 积极归因模式: (1)成功→能力强→自豪、自尊/增强对成功的期望→愿意从事有成就的任务。 (2)失败→缺乏努力→内疚/对成功的相对的高期望→愿意并坚持从事有成就的任务。 消极归因模式: (1)成功→运气好→不在乎/很少增强对成功的期望→缺乏从事有成就任务的坚持性。 (2)失败→缺乏能力→羞愧、无能感、沮丧/降低对成功的期望→缺乏对有成就任务的坚持性。 学习动机 习得性无助感:指个体屡遭失败,并将失败归因于能力,最终产生个体无能为力、动机缺失、认知情绪缺失,并产生失败无法避免的观念。 教材定义:当人们经受了极端严重或持续的紧张之后,就会出现一种不寻常的心理现象,即使当事件完全可以在自己控制之下时,也并不努力去控制,而是觉得希望渺茫而无所作为。P210 习得性无助感的实验 “习得性无助感”这个概念来源于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和梅尔于1967年用狗做的一项经典实验。实验中,心理学家把狗关在一个笼子里,只要铃声一响,就给狗以难受的电击。由于狗被关在封闭的笼子里,所以它无法逃避这种电击。多次这样的实验之后,心理学家改变了实验条件,他们在给狗以电击之前先把笼门打开。结果却发现,在铃声响起后,狗不但不会从笼门逃跑,反而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底下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已经可以轻松逃避电击的狗却在敞开的笼子中绝望的等待痛苦的来临。心理学家们把这种在受到多次挫折之后产生的对应付情境的无能为力感叫做习得性无助感或习得性绝望感。 习得性无助感的实验 第一阶段:电击而不能逃脱 第二阶段:电击可以逃脱 一科学家做过一个试验,放一只跳蚤在桌子上,然后在其上方扣一玻璃罩,玻璃罩的高度恰恰比跳蚤实际能达到的高度矮一点,跳蚤在连续几次碰壁后,就调整了自己的高度低于玻璃罩的高度,并形成习惯,使得自己免受碰壁之苦。这时,科学家取走玻璃罩,换上一另一个比跳蚤降低后的高度又矮一些的玻璃罩,跳罩在又受挫之后,又开始降低自己跳跃的高度。此时,科学家继续换掉玻璃罩,连续反复,直到玻璃罩的高度几乎与桌面相平,此时桌子上的跳蚤,已经经过几次的调整自己的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