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第三专题第2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件(24张PPT).pptVIP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第三专题第2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件(24张PPT).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第三专题第2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件(24张PPT)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知识结构 国家的经济政策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1958年中央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全国农村就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二十年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重新分田到户,个体经营,自负盈亏。人民公社退出历史舞台。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问题? 思考:中共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转移是什么? ⑴1927年“八七”会议后,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⑵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后,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⑶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作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 金华的变迁 第2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改革是立国之本 开放是强国之路 1986年1月6日,邓小平再一次成为《时代》年度风云人物。 指导意见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 其作用。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开放城市和 沿海经济开放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上海浦东 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感受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体会改革开放路线方 针政策的正确。 会考要求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bc ②国营企业改革的原则aa ③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及特点bb 1.为什么要改革? 2.为什么能改革? 3.怎样改革? 1.为什么要开放? 2.为什么能开放? 3.怎样开放? 施光南,被誉为“时代歌手”、“人民音乐 家”。原金华县源东乡叶村人,1976年“ 四人帮”被粉碎,他把万马齐唱和民众扬 眉高歌的心情与自己的一腔喜悦化成了一 曲《祝酒歌》。在改革开放的大潮滚滚涌 来的时候,他接连创作了《生活是多么美 丽》、《月光下的凤尾竹》、《假如你要 认识我》等上百首带有浓厚理想主义色彩 的抒情歌曲,其中最突出的是由关牧村演唱的《吐鲁番的 葡萄熟了》和由彭丽媛演唱的《在希望的田野上》。19 90年5月2日,施光南在工作中突发脑溢血逝世,年仅 50岁。他的作品至今久唱不衰。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 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实行改革开放 伟大决策 思想路线 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政治路线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组织路线 ■工作重点的转移■ 新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 改革开放新时期 1979年1月1日的美国《时代》,邓小平被评为本年度的风云人物。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凤阳花鼓词 说凤阳,道凤阳 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 凤阳地多不打粮 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 不见新娘进凤阳 30 年 前 ■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材料一:到1978年还有2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材料二:在中国,在一个很长时期内,农民是人口的主体,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和农业的状况如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极大。 材料三:人民公社……高度行政化,经营管理过于集中,排斥市场机制,农民缺少自主权,干活“大呼隆”,分配“大锅饭”,缺乏内在激励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思考:中国的改革之路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呢? 1.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的必要性 这是1983年9月26日《时代》封面,标题 是邓小平走出了毛的阴影。 抉择 ——18个红手印的生死文书: ……如村干部坐牢杀头,其他农户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到18岁。 2.经过:安徽、四川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推向全国; “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所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两层意思,一是土地这一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仍然归集体所有,性质不变;二是把土地的经营权、管理权包给农民家庭,由集体与农民签订合同,约定多少年不变,承包期间,由农民给国家交税,给集体交提留,余下的归农民自己支配。 ——田纪云《回顾中国农村改革历程》 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 3.意义:是农村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调动了,改变了,推动城市改革.乡镇企业、非农产业空前发展.   请根据材料思考:当时我国的

文档评论(0)

whemm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