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华小夫妻:卖“3D打印煎饼”.doc
清华小夫妻:卖“3D打印煎饼”
与女友闹别扭了,怎么办?把手写情书“打印”成一张巧克力煎饼,送给她当“情调早餐”吧,保准她会被这件“神作”感动得一塌糊涂!
孩子厌食,怎么办?将他随手涂鸦的小黄人打印到香喷喷的煎饼上吧,惊喜之余,熊孩子一定会狼吞虎咽!
让3D打印技术“爱”上中国煎饼的,是两位清华大学的高材生。他们卖煎饼,不仅获得千万元的投资,而且将这种“高科技小吃”卖遍全球,年赚千万元,堪称中国第一“煎饼侠”。
创客狂想曲:做一台煎饼打印机
34岁的吴一黎毕业于清华大学,曾先后供职于著名的甲骨文和IBM公司,薪资不菲。外企工作的高强压力,也让吴一黎“收获”了颈椎病和眼疾。“时常加班熬夜,对身体影响挺大,而那些西方同事们的思维和处事方式,也令我感到不适。”2014年,他和年薪50万元的妻子刘佳雪、同事冯伟一起辞职下海,创办了“食好运”煎饼店。
3位IT精英辞去世界500强企业的高薪职位,卖起了煎饼。谈到这个选择时,吴一黎说,他和妻子一直很喜欢这种外软内焦的传统美食,咬一口酱香四溢,酥脆可口。创业之初他们也做足了市场调查:据统计,京城每天吃煎饼的人多达数十万,每年至少有3亿元的市场。他们决定利用自己擅长的IT技术,将“食好运”做成一家“互联网+”的餐饮店,提供微信支付、线上订外卖等服务,立志打造“中国第一时尚煎饼品牌”。
因严把健康卫生关,还推出了其他特色小吃及饮品,吴一黎夫妇在建外SOHO商圈的煎饼店开业后,食客盈门。6块钱一份的煎饼,配上一杯饮品,就是一顿价廉、美味的早餐。这间巴掌大的小店,每月的纯利润达到6万元。
虽说“食好运”的煎饼供不应求,可是仅凭3个人纯手工制作,每人每天最多做出250张煎饼,除非扩大经营,想突破发展的瓶颈很难。如果扩招员工,店里就要相应地增加培训费用和工资,何况狭小的后厨也容不下更多的人操作。吴一黎夫妻俩又舍不得这块寸土寸金之地,不愿意换店址。
他们考虑做加盟商,在北京各繁华地段“复制”这种小店。可是小店开办了,同样被“供不应求”束缚住了手脚,虽然每个加盟店都可以月赚数万元,而一旦除去房租等各项开支,所剩不多。
2015年春节,在一次同学聚会上,吴一黎遇到了清华软件学院的同班同学施侃乐。对方曾去法国读博士,从事3D打印研发工作,回国后和清华校友成立了“清软海芯”科技有限公司,在3D打印技术方面有专利。吴一黎突发奇想:“能不能用3D打印机打印煎饼呢?”一个同学笑喷了:“3D打印可是世界前沿的科技,你用它做煎饼,简直是用核导弹打蚊子啊。”
施侃乐却饶有兴致地说:“你的设想很有意思,为什么不试试呢?我一直期望把3D打印技术拉下高科技神坛,嫁接进人们的日常生活。3D打印机现在还只是专业人士的工具,不是普通人的‘玩具’。当年念书时,老师就谆谆教诲,软件不能‘自嗨’,服务的对象应该是千家万户。你这个打印煎饼的想法,就很接地气啊。”
历尽坎坷,“3D煎饼”横空出世
就这样,两位清华同学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梦想――研制全世界第一台煎饼打印机。2015年年初,吴一黎和施侃乐共同出资成立了“小飞侠”科技有限公司。小飞侠在童话故事里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小男孩,一如童心未泯的他们,要用“高大上”的技术去做煎饼。
吴一黎和施侃乐严重低估了做煎饼打印机的难度,最先遇到的问题,一是面糊这种胶质液体的粘滞,造成打印效果失真;二是3D打印机面浆的喷嘴,离烤盘远近难以把握――时间稍长容易糊,而离烤盘远了,打印出来的形状又难以控制,因为流体下落时会打转,让打印的轨迹和料筒喷嘴行走的轨迹无法吻合。吴一黎和施侃乐运用流体力学,测算面浆下落、成形的规律,然后用计算机进行推演,再反复调整,最后达到图案成形的最佳效果。
图案能打好了,接下来的问题是机器响动太大,影响到用户体验。因为打印头要背着装有近一斤面浆的料筒“行走”,重量大惯性也大,从而造成整台机器共振发声。施侃乐找出检测机器的共振点后,调整“打印头”的移动速度和转弯角,让煎饼打印机变得“低调”。
他们还要考虑烤盘的传热方式。“第一次打出来的煎饼,花纹挺好看。可是我们把煎饼翻过来一看,有些地方已经糊了,有些地方还没熟。”他们修改了烤盘的底部结构,把加热方式由“热传导”改成“热辐射”,实现均匀加热。
在软件程序上,他们更是调试了无数次参数。曾经为了打印一个茶杯垫图形的煎饼,他们就打印超过一万根线条,最终才调试出均匀可控的线条。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尽管他们每天忙得焦头烂额,但没有一个人瘦身,因为他们每天都有吃不完的“废品煎饼”。
2015年夏天,他们终于研制出了“3D煎饼打印机”。这台高科技“美食神器”,长50厘米、宽60厘米、高40厘米,上面有一个A4纸大小的烤盘,下面铺了一排加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