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

2007年 5月 中 州 学 刊 M ay, 2007 第 3期 总第 159期 A cadem ic Jou rna l of Zhongzhou No. 3 【冯友兰研究 】 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 高 秀 昌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 河南 郑州 450002 摘  要 :冯友兰在其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的提出 、确立 、深化 、拓展和综合的发展进程中 ,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方法 论自觉 ;由他所提出的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方法所形成的方法论系统 ,是 20世纪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重要 成果 ,为实现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近现代转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 他试图从方法论上将中国传统哲学的直觉主义 方法 、西方哲学的逻辑分析方法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辩证法打通 ,实现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融 会贯通 ,为中国哲学史研究开启了一个明确的方向 ; 冯友兰把历史学的方法 、哲学的方法和其他学科的方法相结 合 ,为中国哲学史研究和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 关键词 :冯友兰 ;方法论 ;中国哲学史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 : B2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3 —0751 2007 03—0164—04 冯友兰是 20 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 、哲学史 家 。他一生孜孜以求 ,所著的“贞元六书 ”和“三史 ” 成为在 20 世纪中国哲学史上名篇佳作 ,所创立的新 理学形成了与熊十力 、梁漱溟所建构的新心学相对 峙的哲学体系 ,为中国哲学的创新发展和中国哲学 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所提出 的“正的方法 ” 逻辑分析方法 与“负的方法 ” 直 觉主义方 法 、“照着 讲 ”与“接 着 讲 ”的 方 法 、“释 古 ”方法 、“抽象继承法 ”等在探索中国哲学史方法 论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推进了中国哲学史方法 论的近代化 、现代化 。这里仅从三个方面简要说明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的特点及贡献 。 一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始终都保持着高 度的方法论自觉 在中国哲学及中国哲学史研究中 ,冯友兰自始 至终都保持着高度的方法论自觉 。 20 世纪 20 年代 初 ,他初涉哲坛 ,就明确把比较方法 、科学方法和哲 学方法作为治中国哲学史的基本方法 。例如 , 1920 年底作的《与印度泰谷尔谈话 》一文 ,其中谈到要把 中国的旧东西 当然包括中国哲学 当事实来研究 , 所用的方法就是科学的方法 ; 他所作的《柏格森的 哲学方法 》一文 ,主张分析方法与直觉方法的统一 ; 《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 ———对中国哲学之历史及其 后果的一种解释 》一文运用的是以西释中 、以今释 古的比较方法 ; 1923 年写成的博士论文 ———《天人 损益论 》, 于 1924 年 由 上 海 印 书 馆 出 版 时 改 名 为 《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 》,已初步提出了中国哲学史 方法论思想 。1925年以后 ,他在研究 、讲授 、撰写中 国哲学史的过程中 ,扬弃了中国传统的“汉学 ”方法 和“宋学 ”方法 ,采纳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和逻辑 分析方法 ,于 30年代初出版了具有中国哲学史典范 意义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 》。 1937 年与人合著的 《怎样研究中国哲史 ? 》一文 , 提出了研究中国哲学 史的六种方法 ,即钻研西洋哲学 、搜集哲学史料 、详 密规划迹团 、探索时代背景 、审查哲人身世和评述哲 人哲学 , 构筑了较为系统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 。他 收稿日期 : 2006 —12—06 作者简介 :高秀昌 ,男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哲学博士 ,河南大学硕士生导师 。 164 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 于 30年代中期对“释古 ”方法的阐释 , 30 年代末关 于“照着讲 ”和“接着讲 ”的提出 , 40 年代对“正的方 法 ”和“负的方法 ”的系统论述 ,丰富 、深化了中国哲 学史方法论 ,并创立了融贯中西的新理学哲学体系 。 五六十年代 ,他在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立场 、观点和 方法的同时 ,对马克思主义关于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 观点与资料的统一作了引申发挥 , 并提出了“抽象 继承法 ”和“普遍性形式 ”的思想 ,对中国哲学史方 法论作了新的拓展 ,而且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 方法 ,独立完成两卷《中国哲学史新编试稿 》。 80 年 代 ,他在总结以往中国哲学史研究经验和教训的基 础上 ,主动 、大胆地走出政治化思维的藩篱 ,在坚持 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前提下 ,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 证法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作了新的 诠解 , 提出 了阶 级观 点和 民 族观 点的 统一 、“学 院 式 ”研究法和“书院式 ”研

文档评论(0)

zilaiy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