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四第一单元分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阅读写景状物散文 明确作者描写的是什么景物(写了什么) 分析用了哪些方法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征 (怎么写的) 体会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为什么写) 2、精美比喻 例(1)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 (叶子铺在水面上,像一个个青翠的玉盘) 夜不辨色,更难辨质,月色中所见的荷叶,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态,与裙十分相似。 2、精美比喻 例(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朦胧的月色中把荷花看成美人,而且是刚出浴的,朦胧之感恰到好处。相反,若不是在朦胧的月色中,而将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也有几分牵强。 2、精美比喻 例(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 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造成感觉的转移。 3、巧用叠词 (1)富有节奏感,产生音韵美、音乐美。 例: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3、巧用叠词 (2)深化物态情貌,形象生动真切。 例: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3、巧用叠词 (3)描摹和表达复杂的内心和思想情感。 例: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朱自清还有多篇散文也大量地运用了叠词。例如: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春》) 大中桥外,顿然空阔,和桥内两岸排着密密的人家的景象大异了。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蔚蓝的天,颇象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3、精妙动词 例: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有一种自上而下的动感和立体感 。 “浮”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 ,又可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 。 探 究 1.作者为什么联想到江南采莲? 浅层次:文章写的是荷塘,由莲花想到采莲是很自然的。朱自清是江南人,见荷花而想采莲也是很自然的。 深层次:月色下的荷塘淡雅清幽,极为宁静 ,它是作者“不宁静”的心态中升华出来的一个理想化的世界。江南采莲热闹、风流,富有情趣,展现的是丰盈饱满、天真烂漫、无拘无束的人性美。这正是朱自清所渴望的自由、和谐、美好的“另一个世界” 。二者都是朱自清先生内心情感的呈现。 关于本文的主题思想,历来有多种不同的理解。 (1)寄情山水,抒写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现凄凉的心境; (2)作者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拘守个人的小天地,表现闲适的心情; (3)抒发作者逃避现实的情绪; (4)表现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愤激心情; (5)表现对黑暗现实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6)抒发作者“知音难觅”的苦哀。 理解课文主题,一要从文本出发,二联系写作背景。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 从文章来看, 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为什么“不宁静”?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作者为什么感到现实生活中没有自由?他向往的自由又是什么? 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1927 年 7 月。 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 ……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

文档评论(0)

1192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