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口吐莲花.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口吐莲花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口 吐 莲 花 [单元概述]: 本组教材是以语言艺术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杨氏之子》一文,写了九岁孩童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晏子使楚》写了晏子针对楚王的侮辱,机智应答,有力地回击楚王,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半截蜡烛》写了母亲和两个孩子为了保护半截蜡烛里的秘密与德国军官机智周旋,不动声色的话语中充满了胆略和智慧;《打电话》则通过夸张的语言,说明了打电话时说话要简练,这样不仅节约时间,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通过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了解不同体裁文章的表达方式;三是引导积累优美的语言。 [设计理念] 以“单元主题”为主线,以“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策略为指导,以“以读代讲、批注式阅读”为重点,在分享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教学内容] 1.人教版教材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单元课文:《杨氏之子》《晏子使楚》《半截蜡烛》《打电话》。 2.《新语文主题阅读》文章8篇:《大仲马》《聪明的牧童》《弦高智退秦军》《聪明的纪晓岚》《名人幽默三则》《周恩来妙语趣答》《聪明的使臣》《吹牛(相声节选)》。 3.《主题式·经典阅读》诗文7篇:《颠倒歌》《求渡》《天净沙·即事》《寄韬光禅师》《水仙子·夜雨》《世说新语(故事二则)》《妙联大观》。 [教学目标] “一主”目标: 1.能正确认识11个生字,会写20个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 通过读书积累优美的语言,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3. 通过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了解不同体裁文章的表达方式。 “两翼”目标: 1.阅读《新语文主题阅读》8篇,《主题式·经典阅读》7篇,背诵喜爱的经典诗文和优美段落。 2.运用“自主阅读”“以文带文”等方法通过读书积累优美的语言,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教学重点、难点] 1.能正确认识11个生字,会写20个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 通过读书积累优美的语言,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第一课时(单元导读课) 【教学目标】 1、读背单元导读、突出主题。 2、背诵日积月累 3.阅读《经典诵读》中的《求渡》《天净沙·即事》。 【教学流程】 一、眼脑机能训练。 二、单元导入(方法:快速记忆,读一读,背一背) 三. 日积月累 (读一读,体会妙处,拓展诵读,背一背) 作业:搜集有关“口吐莲花”这一主题的名言、警句、成语等。 例:语言是工具、武器,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   ——斯大林(苏)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荀况(战国) 说话周到比雄辩好,措词适当比恭维好。——培根 言语本来应当是思想的仆人,但却往往变成思想的主人。——克鲁劳 要做一个善于辞令的人,只有一种办法,就是学会听人家说话。——莫里斯 精炼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和别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可以让我们摆脱尴尬的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身心,活跃生活。 巧舌如簧 口若悬河 滔滔不绝 夸夸其谈 口若利剑 铁嘴铜牙 伶牙利齿 舌战群儒 唇枪舌剑 辩才无碍 出口成章 掉舌鼓唇 对答如流 口吐莲花 侃侃而谈 巧言簧舌妙语连珠 能说会道 语惊四座 才辩无双 娓娓而谈 谈笑风生 口齿伶俐 能言善辩言辞流利 舌灿莲花 谈笑风生 三寸不烂之舌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我想来读一读。你们认真听一听,我读的和你读的有什么不一样?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南宋诗人、哲学家朱熹提出了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的读书方法,请你再细细地读,静静的思考 1.师生对读,体味巧妙。 (1)结合情境,对词句再解读。(老师手指黑板上的课文,引导学生逐字理解。)   师:“此”──学生:这个(杨梅)。   师:“果”──学生:水果。   师:“君家果”──学生:你家水果。   师:“此是君家果”──学生: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 师: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学生解释。  (2)对读词句,体味聪慧。在两人的对话中,哪些词语是对应的?   我说“果”,学生对:禽。   我说“君家”,学生对:夫子家。   我说“君家果”,学生对:夫子家禽。   我说“杨梅是君家果”,学生对:孔雀是夫子家禽。 那为什么杨氏子要加上“未闻”这一词?   (3)通过引导学生读对话,让学生从中去发现巧妙之处。(①都是以姓作文章②孩子漂亮而又不失礼貌地回击)从而体会其机智智慧。 师引读第一句:

文档评论(0)

h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