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历史 1928年 开始研究超声的生物效应; 1950年 应用A超对人体体内的肿块的检查; 1960年 超声波理疗以及眼科,牙科手术; 70年代 B超应用于临床,可实时获得人体脏器的解剖结构图像; 特点:无(低)损伤,非侵入性,操作方便 80年代 超声成像设备有了新的发展,图像分辨率达到了0.5mm,图像的灰阶等级满足了诊断要求; 研制了各种特殊探头,可将探头伸入体腔内进行超声成像,显示出比较小的器官;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的出现,提供心脏内的血流流动情况和血流量。 超声成像的物理基础 超声在均匀介质中传播时,不会发生发射; 当介质的声阻抗发生变化时,超声会在其界面发生反射; 声阻抗变化愈大,发射愈强; 超声在人体组织内的传播速度为1540m/s; 由于传播速度低,同一换能器既发射超声又接收回波; 现代电子技术可区分来自不同深度的反射回波,使实现回波反射式超声成像仪成为可能; 目前使用的各种超声成像仪都是回波反射型的,显示的是人体组织的各界面对超声波的反射特征; 超声在人体组织中传播时产生衰减,与超声频率成正比; 超声在人体组织中传播是一种复杂的过程,除了发射,还有透射,以及衍射,散射,折射; 超声成像系统 A型,M型,B型等超声诊断仪:利用脉冲回波法,应用超声在体内组织中幅度(能量衰减)变化的机理; 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应用超声的频移效应; 利用超声在传播过程中相位变化的信息,目前正在研究中; A型超声诊断仪 原理:用压电晶片作换能器,用重复频率1000~2000Hz的电脉冲激励?发射单声束?进入人体?体内组织界面产生反射?反射回波由同一发射换能器接收?转换成电信号?放大,检波?CRT显示 (横坐标:超声传播时间,纵坐标:回波的幅度) 特性:从回波的分布:包络宽度及幅度大小,可以测度病灶的位置,大小等。 缺点:这种显示缺少解剖信息,诊断困难; M型超声 超声心动图仪 显示时把A型仪器的时间基线加到示波管的垂直偏转板上,即用Y轴表示脏器的深度; 把回波信号加到示波管亮度调制板上,于是Y方向上每一条亮暗不同的线相当于一个A型显示; 在水平偏转板上加一个慢时间扫描电压,示波管上就能显示出各界面随时间的活动曲线; 用途:主要用于心脏的诊断,可看到两个心动周期中各反射界面的运动情况,如二尖瓣开放与关闭的情况。 B型超声诊断仪 概念:使探头发射超声波时,按一定模式在一个水平上扫描,以亮度等级显示回波幅度,令探头扫描与X轴扫描电压同步,就可获得人体组织的二维断层图像。 按扫描方式的不同,可分为: 机械扇形扫描 相控阵扇形扫描 线阵扫描 工作原理: 时序电路产生触发脉冲?使发射电路产生宽度为τ的一窄脉冲?激励换能晶片,产生超声波(f由晶片决定)?不同深度的反射回路按先后次序进入放大器?检波后成了视频信号?显示 B型的主要功能 大都采用了数字扫描变换技术,采用大规模数字存储器,将图像实时地,数字化地存入存储器中,并可同时从存储器读出图像再到显示器显示; 由于回波信号数字化,仪器可具有记忆功能,可存储多幅图像; 对图像进行各种处理(例如伪彩色显示),以利于诊断; 也可使图像静止,即图像冻结; 提供各种字符显示和测量功能;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多普勒效应: 当超声从运动物体反射时,其反射回波与发射频率不同,频率之差与运动速度有关,即相对运动引起频移。 用途: 测量血管内的血流速度和血流量; 由于血流中红血球等粒子速度的随机性,多普勒频移构成一个频谱,利用傅立叶变换,可分析多普勒频谱成分,不但可计算出血流速度,还可区分血流方向。 彩色多普勒用不同的颜色表示血流方向。用颜色的深度表示血流速度,用色调的变化表示血流扰动情况; 线性电子扫描的扫描原理 Voluson 730建立在数字技术平台之上,利用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保证能够获得高分辨率的二维图像,并获得立体的三维图像和实时动态的四维图像。 由于应用了二次谐波成像技术、频谱和彩色多普勒技术,以及我们的最新成果——复合影像解析技术,影像质量得以进一步提高。 特点在于它的波束形成器,能够处理的数据量是传统超声影像系统信息量的4倍多,从而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动态范围,提供更多细节性的、高质量的影像。 增加的动态范围增加了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同时显著地提高了所有模式的超声工作性能。 CT机的历史: 1969 Godfrey Hounsfield, EMI Limited Developed first Prototype CT Head Scanner 1971 Atkinson-Morley Hospital, London First EMI Scanner Installed 1972 First Paper on CT presented by Hounsfield a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年秋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1 Happy Holiday 教案教学设计.docx VIP
- 消除“艾梅乙”医疗歧视-从我做起!.pptx VIP
- 《饮用水源保护区》课件.ppt VIP
- 2025医疗器械偏差管理规程.docx VIP
- 三、功(教学课件)物理苏科版2024九年级上册.pptx VIP
- 2025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总结15篇 .pdf VIP
-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管理指南2025解读.pptx
- 石家庄空港工业园规划.pptx VIP
-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PPT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任务PPT课件(带内容).pptx VIP
- 大数据分析师(高级)试题(含答案).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