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2章第3课地球的公转精选.ppt

201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2章第3课地球的公转精选.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变式训练2:下图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路径示意图,据此回答 1 ~ 2 题。 1 电影《2012世界末日》是根据古玛雅人预言拍摄的,故事预言世界末日为2012年12月21日,这一天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最接近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D 【解析】本题组考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地球运动意义的综合判断。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进而分析太阳直射点的全年移动规律,利用地球公转经过近日点和远日点的关系判断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结合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判断极昼极夜范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第 1 题,12月21日接近冬至日,故太阳直射点应位于南回归线附近,故选④位置。 2 从3月21日到9月23日,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是:快→慢→快 B.北极圈内极昼范围的变化是:大→小→大 C.南半球昼长的变化是:短→长→短 D.北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大→小→大 A 【解析】第 2 题,从3月21日到9月23日,由于地球公转先经过远日点,再远离,故判断公转速度表现为快—慢—快,A正确;从春分日到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先向北移,再向南移,但直射点始终位于北半球,故北极圈内极昼范围小—大—小,B错误;南半球昼长的变化是:长→短→长;北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小→大→小。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其影响 在地球公转地理意义的解题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的是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而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确定,就要根据其移动过程及其规律来分析。其移动的方向及所在的半球可用下图来表示: 规律技巧总结 规律技巧总结 若黄赤交角增大,则太阳直射点范围变大,极昼、极夜范围变大,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增大,反之则变小。 黄赤交角的变化又导致气压带、风带南北移动范围的变化,进而影响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等范围的变化,从而影响了地球的地理环境。 规律技巧总结 歌诀记忆黄赤交角对五带及极昼 夜 范围的影响: 角大寒热大,角小寒热小。 角大极昼 夜 范围大,角小极昼 夜 范围小。不管角变大或变小,两极极昼 夜 天数不动摇。 规律技巧总结 考点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及其变化。 1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它的大小随纬度不同和季节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 * 第二章 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的公转 第3课 必修Ⅰ 考点1 地球公转的一般规律 1.运动轴心及其轨道 轨道为黄道面,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公转位置有近日点 1月初 和远日点 7月初 之分。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1 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 如下图 : 2.方向 2 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如下图 : 1 恒星年:公转360°,365日6时9分10秒,是真正周期。 2 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365日5时48分46秒,是日常所用周期。 3.周期 1 位于远日点 7月初 时速度慢,位于近日点 1月初 时速度快。 2 平均角速度每日约1°,平均线速度约为30千米/秒。 4.速度 【真题1】 山东 某同学对我国某地 地处120°E 每天的日出时间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持续观测与记录,绘成下图。完成 1 ~ 3 题。 1 该同学的观测与记录持续了 A.3个月 B.6个月 C.9个月 D.12个月 2 图中a点对应的节日可能是 A.端午节 B.劳动节 C.国庆节 D.元宵节 3 在图中b点对应的日期,世界各地可能会发生的现象是 A.日本春光明媚 B.北极出现极夜 C.南非华人欢度春节 D.澳大利亚冬雪纷飞 D C A 【解析】本题组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6:00日出说明太阳直射赤道,为春分或秋分日。第一个6:00日出的点之后日出越来越晚,说明昼长变短,所以第一个6:00日出的点为秋分日。依次推出第二个6:00日出的点为春分日,第三个6:00日出的点又回到秋分日。因此记录的时间持续了一年。a点是秋分日以后几天,最有可能是国庆节。而b点是春分日后几天,说明最有可能是北半球春季。 变式训练1:读图,完成 1 ~ 2 题。 1 关于图中字母L和S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者表示的是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纬度差 B.两者表示的是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C.两者表示的是地球赤道平面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D.两者表示的是南北极点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纬度差 C 2 PQ表示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两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当地球位于Q点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大西洋 B.当地球位于P点时,山东半岛地区正处于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C.当地球位于Q点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知识宝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