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八股文之学术价值探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清八股文之学术价值探究.doc

明清八股文之学术价值探究   作者简介:赵亚骐(1990-),男,河北省秦皇岛市人,黑龙江大学文学院2014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摘 要:古代的中国有着漫长的封建制度,八股文一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不久就因其体制与封建制度的绝佳契合性被当权者纳入科举制考试的领域,并在明清之际进入鼎盛时期统治了文坛上百年,然而,由于封建制度的迅速败落,科举制度暴漏了很大的弊端,八股文则首当其冲,人们在唾骂科举制度害人的同时也理所应当的认为八股文也是十恶不赦的祸害,很多文人甚至羞于谈论八股文,许多著作论及此文体时也都是一笔带过,表示出很强的鄙视和厌恶,而且持这种观点的人在当今大有人在,我认为我们应该抛开庸俗的学术态度,认真严谨的反思一下:八股文在中国文体发展史上有无扮演过重要角色?八股文是否曾经贵为“一代之绝艺”?八股文对华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否做出过巨大贡献?带着这些反思,我想大多数人还是能给八股文做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关键词:八股文;科举制;学术价值   多年以来,但凡一提到八股文,有关论著几乎是一片讨伐之声,而且其中不乏全盘否定之辈,在他们心目中的“八股文”是与“封建”、“迂腐”、“黑暗的科举制度”联系在一起的,所以难免有种“咬牙切齿”的感受,他们有的竟认为八股之害甚于咸阳之郊!我想说,这对于八股文的评价是不甚准确的。笔者并没有为“明清之迂腐八股取士”翻案的意思。的确,八股文对明清两代文人的思想造成了禁锢的消极作用,造成了文坛的死气沉沉,这些我们都不否认,但是我们还是要秉承着一种客观的、历史的态度来包容古人,而不能用现在的观念去摆布历史、苛责古人,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历史的不完美,我们至少应该尊重当时文人的文学见解和文学现象,明白当时的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文学。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代之兴,必有一代之绝艺,汉之文章、魏晋之书画、唐之律诗、宋之词、元之戏曲等都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学史上流光溢彩,千秋铭刻,好像一张张名片深深嵌入人们的脑海里。所以在此背景下,当时明朝人也在思索自己的历史定位,想找一种文学艺术为自己代言,可是诗词歌赋曲等艺术形式的发展已然进入了瓶颈期,它们在唐宋元时期已经发展到了一定规模,留给明人发挥的空间却是不多了,找来找去,他们找到了八股文,并把这种文体“精“到了极致。   我们以明代大文学家顾炎武为例,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中《与彦和甥书》中说:“万历以前八股之文可传于世者,不过二、三百篇耳,其间却无一字无来处”并希望其甥集门下士“先将正文字注解一、二十篇来….除事出《四书》不注外,其《五经》子史、古文句法,一一注之,如李善之注《文选》,方为合式。此可救近科杜撰不根之弊也。”从中我们不难看到顾氏对于这些“八股之文”的重视,竟要求如李善之注《文选》,此时的八股文内容充实、用典渊源,甚至“无字不有出处”,是值得正面评价的。而且,对于当时的“流弊”(即士子舍弃儒家经典原著一门心思的死记硬背那些所谓的“范文”),顾炎武无一字涉及文体八股对仗。相反,在断言这一格式“盖始于成化以后”,接着具体介绍明世宗嘉靖以前八股对仗的形成过程及破题、承题等作法。对这一文体,顾炎武不但未表示鄙弃反对,而且引《孟子》语,视之以“规矩”。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来,这时的八股文应该还是原原本本的文学,并没有和政治联系起来,所以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对此清人颇有体会,刘大??说:“文章者,艺事之至精;而八比之文,又精之精者也。”姚鼐说:“经义之体,即高出词赋笺疏之上倍?~千百”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至少在明前、中期的八股文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是值得后人学习借鉴的。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当八股文作为考试科目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时候,它就不再单纯的以文学的形式出现了,因为考试规范化是考试制度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国家通过科举选拔人才辅助皇帝治理国家,这是一种进步。在中国传统的科举考试中,要求应试者以作政论文的形式进行考察,目的就是考察读书人的应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一系列能力,以便能更好的开展工作、提高效率,因此,与考察诗词歌赋相比,八股文的兴盛无疑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必然!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谈八股而色变,我们很多人对于这种文体的误解和怀疑其实大多出于对它的不了解,以及受明清末年那个特殊的政治环境影响,老百姓受到的最直接的刺激则来自于两本脍炙人口的名著即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的影响,其中深刻揭露的“吃人的科举制度和虚伪的礼教”,其中对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进行了鞭辟入里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但是作为考试科目的八股文只不过是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他的一切运行模式都掌握在了当朝统治者的手里!同样的一把刀,既可以切菜,也可以杀人,如果误用刀杀了人,那总不

文档评论(0)

kak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24126005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