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攻陷人们的潜意识.doc
攻陷人们的潜意识
我一直认为:世界上那些最为强大的品牌――从苹果到哈雷公司,都和宗教有共同点,它们让我们产生一种强烈的、有仪式感的,甚至是福音般的信仰。
许多的营销者、广告商以及商品承包商(从餐饮业到服饰和美容业)无不如此。他们借由在自己的品牌和商品里灌输某些晦涩又煽情的“精神”特征,比如健康、希望、幸福、信念、纯净、好运,甚至还有人类灵魂的提升,来刺激人们的购买欲望。他们探求信仰,也探求高额利润的方式。
正如杜克大学的行为经济学教授兼畅销书《怪诞行为学》的作者丹?艾瑞里(Dan Ariely)指出,我们买的东西通常不仅仅是物品,而且还有那个物品所承载的一种理念。无论是健康、幸福,还是社会责任,这种相当普遍的心理倾向,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心理作用
前几年去过保健食品店的人都知道,枸杞并不是唯一的“奇迹”之果,还多了巴西莓。
巴西莓已成为草药类产品里发展得最快的一种,也是现今销售量最大的植物产品,2009年的销售额接近3亿美元。产品包括各式药片、果汁、奶昔、酸奶和速溶饮品粉末,广告和包装又一次刻意地宣扬这种浆果那“充满异国情调”的原产地。
其中,美国好地球(Good Earth)的雨林红茶(当然是含有巴西莓和热带水果)的盒子,描绘的是热带草原风光,草原上有只母狮正在照料着它的幼崽;而雨林疗愈(Rainforest Therapy)的巴西莓粉末(由巴西亚马孙地区的鲜果制成)展示的则是一些朴素的木桶,这长寿之果从桶里满溢出来。
乍眼一看,这好像全然无害。无法想象我们居然这么好骗,只是因为盒子上有张雨林的照片,就以为一颗浆果拥有神奇功效。但事实就是如此。这些惟妙惟肖、看起来无害的图片,之所以隐含如此强大的说服力,是因为它们是在我们的潜意识深处发生作用的。
尽管我们感觉不到,但在潜意识深处,当我们读到“雨林”或“巴西亚马逊地区”这种字眼时,我们脑中的躯体标记就活跃了起来,并开始把不同的元素――安详、宁静、自然、纯净连接起来。我们的大脑很快就把所有这些精神的和药物的品质归为产品所有。当然,这正是营销者想要的。
出售巴西莓产品的公司和零售商并没有止步于此。他们不愿意只是干坐着,指望着人们把身心健康与他们的产品联系起来;相反,他们站了出来,说出各种夸张的、荒谬的、毫无事实根据的话,宣称巴西莓果汁能够补充能量、减肥、促进消化、增强性功能、净化身体、缓解失眠、降低胆固醇、养颜美容,还能治疗心脏病、糖尿病等。但是,基本上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巴西莓果汁对人体健康具有促进作用。
就跟绝大多数的浆果一样,巴西莓营养丰富,但“根本没有什么研究”能够支持那些鼓吹巴西莓能防止肥胖和减少皱纹的营销口号,乔尼?鲍登(Jonny Bowden)说道。他是一位营养学专家,出版过几本健康图书。“昂贵的巴西莓是营销战胜了科学的结果,这才是重点。”鲍登说,“(巴西莓)并非没有用处,但它绝对没有人们鼓吹的那些效果。”
真正含义
通过销售健康(或健康的错觉)而大赚一笔没什么奇怪的。实际上,这钱太好赚了,以至于诞生出“功能性食品”这一爆炸性的行业。单单在美国,2009年的产值就达到了373亿美元。一些公司有很多手段可以从这个利润丰厚(倒不如说是虚伪)的市场分一杯羹。
比如,一种叫做“100卡路里包”的产品,生产商借着它能把更少的产品以两倍的价格卖出去。用内行话来说,这是一个著名的策略,叫作销售“认知的健康和良好状态”,关键词是“认知的”。
不少人都不知道很多营销术语的真正含义,所以这份“健康”的错觉长期存在。营销者当然也努力不让我们知道。谢尔顿集团(Shelton Group)做的一项全美调查发现,如果有人让我们在标榜着“天然”和“有机”的产品里选一种,我们会选“天然”,因为“觉得‘有机’更像是一个未经管制的营销术语,意思是产品卖得更贵”。但是,实际情况却相反,‘天然’才是未经管制的字眼。而其他常见的术语比如“有机生长”、“有机”、“不含农药”、“纯天然”以及“无人造成分”都没什么意义。
再举个例子。丝乐克(Silk Soymilk)上市了一系列由非有机大豆制成的豆奶,该公司很聪明地使用了“上钩调包诱售法”(bait-and-switch),即引诱顾客改变购买低廉品的态度而购买高价品的营销策略,把它的有机豆奶换成绿色包装盒,然后把新的、非有机的豆奶放在原本的红色包装里卖,而唯一能感觉到的变化就是:“有机”换成了“天然”。
公司竭尽全力想让我们相信“天然”等于“健康”,但是这和真相差距太远了。这个字眼没有受到食品及药物管理局的监管,公司可以把任何产品都称作“天然”。
高昂的代价
从2008年经济下滑到现在,有很多人不再追随我们文化之中的消费崇拜了。过去几年来,许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