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信息论预编码绪论new.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1章 信息论预编码绪论new.ppt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维纳接受了一项与火力控制有关的研究工作。这问题促使他深入探索了用机器来模拟人脑的计算功能,建立预测理论并应用于防空火力控制系统的预测装置。 * * 第1章 概论(简介) 主要内容: 1.1 信息的基本概念 1.2 通信系统模型 1.3 信息论的起源、发展 1.4 研究内容 * * 1948年以前信息论的发展 Telegraph (Morse, 1830’s); Telephone (Bell, 1876); Wireless Telegraph (Marconi, 1887); AM Radio (early 1900’s) Single -Sideband Modulation (Carson,1922); 1924年 H.Nyquist:信号带宽与信息速率的关系。指出如果以一定的速率来传输信号,则需要一定的带宽,将信息率和带宽联系起来了。 Television (1925 - 1927); 1928年,R.V.Hartley:提出用对数度量信息。 Teletype (1931); Frequency Modulation (Armstrong, 1936):增大带宽,可以提高抗干扰能力。基于此思想,提出宽频移调制。 Pulse-Code Modulation (PCM) (Reeves, 1937-1939); Vocoder (Dudley, 1939):广泛应用于广播、电视。提出了通信带宽=传送的消息带宽 Spread Spectrum (1940’s). * * 控制论之父——维纳 N.Winner(维纳) 20世纪30年代“广义谐波分析理论”,首次对信息系统中的随机过程进行谱分析。 20世纪40年代:将随机过程和数理统计的观点引入通信和控制领域,揭示信息传输和处理过程的统计本质。 20世纪50年代:提出干扰作用下的最佳滤波定理。 * * 信息论鼻祖——香农 Shannon 1948年 “通信的数学理论”( “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文章的发表,标志着信息论的正式诞生。 指明通信的实质:“The fundamental problem of communication is that of reproducing at one point either exactly or approximately a message selected at another point.” 提出无失真信源编码定理,给出了简单的编码方法(香农编码) * * 无失真信源编码的发展 1956年,麦可米伦(B.Mcmillan)首先证明了唯一可译变长码的克拉夫特(Craft)不等式。 1952年,费诺(Fano)提出了一种费诺码。 1952年,哈夫曼(D.A.Huffman)首先构造了一种哈夫曼编码方法,并证明为最佳码。 1977年,通用信源编码算法-LZ码由齐弗(J.Ziv)和兰佩尔(A.Lempel)提出. 1978年,他们又提出了改进算法,并证明此方法可以达到信源的熵值。 1990年,贝尔(Bell)又对LZ算法进行了一系列的变化和改进。 目前,LZ广泛应用于文本的数据压缩。 语音编码标准: MP3, MP4 图象编码标准: MPEG4 * * 信道编码理论的发展 60年代起,信道编码技术有了长足发展。 1950年,出现了汉明码(Hamming Code)和循环码(Cyclic Code),把代数方法引入纠错码的研究,形成了代数编码理论。 但代数编码的渐进性较差,无法实现香农信道编码定理所指出的结果。 1960年左右,提出了卷积码(Convolution Code)的概率译码。形成一系列概率译码理论。 几十年来,相继出现很多编码算法,性能与香农限相差甚远,以致人们认为香农限是不可能达到的。 1993年,法国学者C.Berrou等人提出了Turbo码的并行级联卷积码,其性能与香农限非常接近(误码率达10-5),且复杂度较低可以实现,为信道编码领域带来一场革命。 * * 限失真信源编码定理的发展 限失真信源编码的研究较信道编码和无失真信源编码晚了近十年。香农在1948年的论文中已体现了率失真函数的思想。 1959年,香农发表了“保真度准则下的离散信源编码定理”(“Coding theorems for a discrete source with a fidelity criterion”),首先提出了率失真函数和率失真信源编码定理。从此,发展成为信息率失真编码理论。 1971年,伯格尔(T.Beger)给出了更一般信源的率失真编码定理。 率失真信源编码定理是信源编码的核心问题,是频带压缩、数据压缩(信源

文档评论(0)

dreamzhangn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