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 * * * * * * * * * * * * * * * * 5. 心悸怔忡 心悸指自觉心跳不宁;严重时心慌剧烈,休作无时,称为怔仲;以虚证为多,也可因邪热入里,痰火内扰, 或心血瘀阻,及水气凌心等病证 6. 痞满 指自觉胸腹部胀满充实,甚至可以摸到包块。主要 由于脏腑气机不畅或痰气交阻所致。 四、 问便 问二便以了解脾胃、大肠、肺、肾及膀胱的情况。应当注意二便的次数、数量、性质、颜色、气味、以及有无疼痛、出血等伴随情况。 五、问饮食 包括食欲好坏、食量多少、食后反应、口渴与饮水、口味偏嗜、冷暖喜恶等,以判断脾胃以及有关脏腑功能盛衰,分析体内津液的盈亏输布情况。 1. 食欲和食量 食少纳呆多为脾胃气虚,或内伤食滞,或湿邪困脾;脘胀厌食,嗳腐吞酸,多为食滞胃脘;纳少厌油,黄疸发热,肢体困重,多属肝胆湿热或脾胃湿热;食欲不振,胸胁胀痛,精神抑郁或易怒,为肝气犯胃;育龄妇女突然停经而见厌食、呕恶,脉冲滑,应当考虑妊娠恶阻;消谷善饥,多为胃火炽盛,如伴有多饮多尿,可见于消病; 饥不欲食,常为胃阴不足;食入则吐,多属胃中实火上逆;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多因脾胃虚寒;吞咽艰涩,梗噎不顺者,可见于噎嗝证;重病本不欲食,突然思食、多食,为脾胃之气将绝的征象,称为“除中”,为“回光返照”之象;儿童喜食异物,如生米、泥土等,可见于虫积或疳积。 2. 口渴与饮水 口渴喜热饮为寒湿内停;渴喜冷饮为热盛津伤; 口渴而不欲饮者,或水入即吐,多见于水湿内停,或 湿热内困,津液不能上承所致;口干欲漱水而不欲咽 者,可见于瘀血证;多饮多尿见于消渴。 3.口味 口苦见于胃中积热或肝胆湿热;口淡多见于水湿内停,或脾胃虚寒;口甜多见于脾胃湿热;口酸多见于肝胃不和;口咸多见于肾虚内热;口腻多见于脾胃湿阻;口臭多见于胃火炽盛。此外,病人喜食辛辣、热饮多为胃寒;相反喜食生冷者,多为胃中郁火 五、问睡眠 睡眠异常有失眠与嗜睡。不易入睡或易于惊醒,甚至彻夜难眠为失眠;时时欲睡,精神不振,头重困倦为嗜睡。虚证为心血不足,心失所养,阴虚火旺,内扰心神或气血不足,清阳不升;实证为邪气内扰,气机不畅或痰湿内盛等所致,病重嗜睡多为危象。 六、胸 腹 胸部是心肺所居的部位,问胸部异常感觉可了解心肺变化。问胸痛应着重问胸痛的性质和牵引的部位。若胸痛时兼有憋闷,并牵引到肩臂,多是胸痹证;胸痛彻背,兼见面色青灰,手足发青,多属真心痛;胸痛伴有发热咳嗽,吐脓血痰,多是肺痈。 七、问小儿及妇女 问小儿时应当了解出生前后情况、出生后的预防接种、 传染病史以及常易引起小儿疾病的因素如外感、饮食、惊吓 等。 妇女除常规的问诊外,应了解月经、带下、妊娠、生育等情况。月经应了解时间、周期、数量、颜色、性质,以及有无闭经、腹痛等情况。 月经先期或量多,色淡多为脾不统血;色深红为热迫血行。月经后期或量少,色淡多为血海不足;色暗有块为气滞血瘀;腹痛喜温为寒凝血瘀所致。此外,气滞、血瘀、阳虚、气血两虚均可导致痛经。对于带下,主要了解色、量、质、气味等方面。带下色黄,质粘臭秽,为湿热下注;带下清稀,量多不绝为脾肾两虚,寒湿下注所致。 切 诊 目的要求 掌握:正常脉象的特性。 熟悉:常见病脉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接诊的基本内容 了解:脉诊的具体方法。 切诊是用手触按、扣击病人肌肤、胸腹、筋骨以及脉搏,以了解病情的方法。切诊包括一般切诊和脉诊。 一、一般切诊 医务人员运用手指、手掌对病人进行触摸、按压或扣击,以测知局部冷暖、软硬、润燥、压痛、痞块等异常变化,以推断疾病的部位和性质。如按皮肤的冷热与润燥,可测知疾病的寒热属性和津液的盈亏等. 二、脉诊 用手指切按患者动脉,根据脉动探察疾病变化的一种诊断方法。是中医特有的一种诊察方法。《素问 六节藏象论》说:“心主血,其充在脉”,脉象随心脏的搏动而产生,反映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理和气血的充盈。而人体的血脉贯通全身,运行气血,周流不息,反映了脏腑功能。 1.?????? 切脉的部位和方法及注意事项 临床常用的是寸口诊法。“寸口”诊法是指切按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桡动脉搏动。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以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关于寸关尺分候腑,大多认为左手寸、关、尺分候心、肝、肾;右手寸、关、尺分候肺、脾、命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