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生物技术的发展史一. 生物技术概念:以生命科学为基础,利用生命体的特性和功能,设计构建具有预期性状的新物种和新品系,并与工程相结合,利用新物种和新品系进行加工生产,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的技术体系。(我国生物技术中心)内容:就学科内容来说,生物技术是以基因工程为主导,以发酵工程为基础,还包括酶工程、细胞工程、生化工程,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有衍生出第二代、第三代的蛋白质工程、抗体工程、海洋生物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础学科和分支生物学医药生物技术化学农业生物技术工程学生物技术疫苗现代生物技术医学生物技术诊断工业生物技术药学海洋生物技术农学二、生物技术的三个发展阶段作坊式的生物技术工业化的生物技术---发酵工程现代生物技术---基因工程1、传统生物技术阶段公元前几千年:以酿酒和制醋为特征的酿造技术;微生物到酶的认识;19世纪30年代,陆续出现了许多产品的工业发酵,开创了微生物的新世纪,生产的产品有:乳酸、酒精、丙酮、丁醇、柠檬酸、淀粉酶等。这些产品基本上属于微生物的初级代谢产物。2、近代生物技术阶段1928年,英国Fleming发现青霉菌的效能1940年,Florey及Chain等提取青霉素1941年,美英合作开发得到青霉素微生物发酵技术的发展与抗生素的发展息息相关,其促进了抗生素工业的发展,可以说其为近代生物技术的基础技术。近代生物技术的特点1)产品类型多 初级代谢产物:氨基酸、有机酸、多糖 次级代谢产物:抗生素、多糖等 生物转化与酶反应等的产物2)生产技术要求高 发酵过程中,要求在纯种或无菌条件下进行运转,大多数菌体是需氧菌,需要通入无菌空气进行好气发酵;发酵产品不少是医药用品或食用品,产品质量要求也非常严格。好气发酵涉及一种利用旋转床强化好气菌种的繁殖或好气发酵的方法。本方法是将含菌体循环液和营养液的混合液一同打入旋转床液体进口,含氧气体(空气、富氧空气或纯氧)通入旋转床气体进口,两者在旋转床填料层中传质交换后,液体从旋转床液体出口排出并送回循环罐,气体从排气口放空或循环使用。本发明使溶氧过程大大加快、氧气利用率大大提高,既缩短了生产周期,又节省了能耗.3)生产规模大500-2000立方米 常用的搅拌通气罐可大致500立方米,作为这一时期技术最高、规模最大的单细胞蛋白工厂的气升式发酵罐的容积已经超过2000立方米4)技术发展速度快 高密度发酵技术与产品效价利用空气喷嘴喷出高速的空气,空气以气泡式分散于液体中,在通气的一侧,液体平均密度下降,在不通气的一侧,液体密度较大,因而产生与通气侧的液体产生密度差,从而形成发酵罐内液体的环流。气升式发酵罐的优点是能耗低,结构简单。在同样的能耗下,其氧传递能力比机械搅拌式通气发酵罐要高得多。3、现代生物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的标志性工作是1953年Watson和英国的Crick共同提出的生命基本物质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书中表1-1给出了1953年以来现代生物技术的主要发现和进展。以下是现代生物技术所涉及的一些重要工作的简要介绍。1975年,英国的Milstein和Kohler发明了杂交瘤技术:来自脾脏的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进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得到单克隆抗体为解决鼠源性McAb的抗原性,发展了抗体工程学科,现在将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产生的McAb称为第二代抗体,基因工程抗体称为第三代抗体(嵌合抗体、改形抗体、小分子抗体及完全人源化抗体等)动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生产病毒疫苗、干扰素、单克隆抗体等酶的固定化技术发酵技术的改进等现代生物技术的主要内容①重组DNA技术及其它转基因技术;②细胞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③酶或细胞的固定化技术;④植物脱毒和快速繁殖技术;⑤动植物细胞的大量培养技术;⑥动物胚胎工程技术;⑦现代微生物发酵技术;⑧现代生物反应工程和分离技术;⑨蛋白质工程技术;⑩海洋生物技术,等等。近10年是生物技术迅速发展的时期,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进展。1、基础研究不断深入重组DNA,新基因的克隆和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全面展开,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两大体系已基本完成,生物学中的中心法则所体现的遗传信息的转移规律奠定了遗传工程的理论基础,有关基因表达的各种研究结果又丰富和发展了中心法则,DNA测序,为对付不治之症提供了可能性。通过对人类基因组序列的分析,科学家发现30亿对/view/117213.htm核苷酸组成的庞大序列中只有1.5%用于编码基因,另外还有少许扮演调控基因表达的角色,剩余的大部分都是功能未知的“垃圾DNA”。从表面上看,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是如此缤纷复杂,但深入到DNA水平上,基因/view/3874647.htm编码序列却只有0.1%的不同。以往在数万个人类/view/8563.htm基因中筛选致病相关基因就像大海捞针。科学家需要取得同一个家族的多位患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