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留县玉米黏虫发生特点及其防治技术.docVIP

屯留县玉米黏虫发生特点及其防治技术.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屯留县玉米黏虫发生特点及其防治技术.doc

屯留县玉米黏虫发生特点及其防治技术   【摘 要】本文介绍了玉米黏虫不同生长阶段的形态特征和发生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技术,以期为玉米黏虫防治提供借鉴。   【关键词】玉米;黏虫;发生特点;防治技术   玉米黏虫是玉米虫害中常见的主要害虫之一。2012年,全国黏虫发生面积约3 330 000hm2,山西省黏虫发生面积不大,为害程度较轻,对玉米等大秋作物没有造成大的损失。但在2013年,二代黏虫在我省发生严重,发生面积约380 000hm2 ,其中我县发生面积达18 000hm2,占播种面积的55%以上,为我县近20年来发生最严重的一次。为防治黏虫,县政府拿出70万元资金集中统一采购农药对发生重的乡镇和村子进行群防统治,由于措施得力、防治及时,效果明显。我县的玉米种植面积近33 300hm2,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90%以上,因此,做好玉米的病虫害防治,对确保玉米丰产丰收尤为重要。   1 玉米黏虫的生长阶段与形态特征   1.1 生长阶段   玉米黏虫的一生分为4个阶段,即卵、幼虫、蛹和成虫。   1.2 形态特征   卵:长约0.5mm,馒头形,初产时白色有光泽,后颜色逐渐加深,将近孵化时呈黑色,卵粒单层排列成行成块。   幼虫:头顶有八字形黑纹,头部呈褐色、黄褐色至红褐色,2~3龄幼虫呈黄褐至灰褐色,或带暗红色,4龄以上的幼虫多是黑色或灰黑色,身上有5条背线,因而又叫五色虫,腹足外侧有黑褐纹,气门上有明显的白线。   蛹:红褐色,有光泽,腹部5~7节背面前缘各有1列齿状点刻。   成虫:体长17~20mm,呈淡灰褐色或黄褐色,雄蛾色较深,前翅有2个土黄色圆斑,外侧圆斑的下方有1个小白点,白点两侧各有1个小黑点,翅顶角有1条深褐色斜纹。   2 玉米黏虫的发生特点   黏虫是一种迁飞性、暴发性的杂食性害虫,在我国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为害,它是一种间歇性猖獗害虫,具有暴发性特点,又有远距离迁飞为害的特性,因此,必须对此虫作好虫情监测与调查,当田间发生黏虫为害时,平均每株玉米有虫1头时应及时喷药防治。   黏虫主要以幼虫咬食叶片。初孵幼虫有群集性,1~2龄幼虫多隐藏在作物心叶或叶鞘中,昼夜取食,但食量很小,啃食叶肉残留表皮,造成半透明的小条斑;3龄后食量大增,幼虫为害的叶片呈现不规则的缺刻,暴食时可吃光叶片,大发生时可将玉米叶片吃光,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5~6龄幼虫为暴食阶段,蚕食叶片、啃食穗轴,其食量占整个幼虫期的90%左右。当一块田玉米被吃光后,幼虫常成群列纵队迁到另一块田为害,故又名“行军虫”。一般地势低、玉米植株高矮不齐、杂草丛生的田块受害严重。在暴发时,1株玉米植株上如果有6只黏虫,在3h内就可以将整株玉米的叶片全部吃光。   3 防治技术   防治应采取“控制成虫发生,减少产卵量,抓住幼虫3龄暴食为害前关键防治时期,集中连片普治重发生区,隔离防治局部高密度区,控制重发生田害虫转移为害,密切监视一般发生区,对超过防治指标的点片及时挑治”的策略。   3.1 防治成虫,降低产卵   利用黏虫成虫产卵习性和趋光、趋化性,采用谷草把、糖醋液、性诱捕器、杀虫灯等诱杀成虫,以减少成虫产卵量、降低田间虫口密度,一般在5~7月份放到地里,可达到杀一灭百、杜绝繁殖的目的。雌蛾一生可产卵1000~2000粒,杀死一只雌蛾相当于杀死1000~2000只幼虫,这样既保护了天敌,又可诱杀黏虫、玉米螟、棉铃虫等多种成虫。另外,电死的害虫还可做饲料用来喂鸡、喂鱼、喂鸟等。   3.1.1 谷草把法   一般扎直径为5cm的草把,每667?插60~100个,5d换1次草把,将换下的枯草把集中烧毁,以消灭黏虫成虫。   3.1.2 糖醋法   取红糖350g、酒150g、醋500g、水250g,再加90%的晶体敌百虫15g,即可制成糖醋诱液,放在田间1m高的地方,可诱杀黏虫成虫。   3.1.3 性诱捕法   用配有黏虫性诱芯的干式诱捕器,每667?挂1个插杆在玉米田里,以诱杀产卵成虫。   3.1.4 杀虫灯法   于成虫交配产卵期,在田间安置杀虫灯,灯间距为100m,晚8时至早5时开灯,以诱杀成虫。   3.2 摘取虫卵   黏虫对产卵部位有选择性,一般选择在玉米、高粱等高秆作物上的枯叶尖部位产卵,可在产卵盛期人工摘取,带出后集中用土掩埋或用火焚烧,以杀灭虫卵。   3.3 防治幼虫,减轻为害   在幼虫发生初期及时喷药防治,把幼虫消灭在3龄之前。   3.3.1 达标防治   当水稻田虫口密度达25~30头/?、玉米田虫口密度达30头/每百株以上时,每667?可用50%辛硫磷乳油、80%敌敌畏乳油、40%毒死蜱(乐斯本)乳油75~100g+水50kg,或20%灭幼脲

文档评论(0)

sis_lx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