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划分的研究
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划分的研究
1.李彦 《对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重新认识》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11月
2.芦丽娟、王跃路 《对生产劳动范畴的再认识》 《经济论坛》 2003年第十四期
3.曹子勤、吕志敏、马熙融 《唯物史观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 《前沿》 2003年第2期
4.赵茂林 《论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 《理论探讨》 2004年第2期
5.柳新元 《从劳动总概念及其细分的角度看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劳动》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03年1月第16卷第1期
6.曹新 《生产劳动定义解析》 《理论与改革》 2003年2月
7.周少岐 《生产劳动概念新表述质疑》 《岭南学刊》 2004年第五期
8.李战奎 《对生产劳动的哲学考察》 《汉中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
9.余建新 《非生产劳动的向度》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5年7月第28卷第4期
10.张昆仑 《对非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能否创造价值问题的新认识》 《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3期
11.李俊 《拓展深化劳动创造价值的内涵和外延》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8月第25卷第4期
12.王华华 《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力劳动的统一——兼论服务劳动的价值创造性》 《生产力研究》 2003年第11期
13.袁景衡 《生产劳动研究述评》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年5月
14.程恩富 《生产性管理活动都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 《社会科学》 1995年第7期
15.赵子文 《自利性市场交换劳动是生产劳动》 《当代经济研究》 2004年第2期
16.李战奎 《唯物史观视角的生产劳动》 《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5 月第4卷第2期
17.魏彩霞 屈炳祥 《对教育是生产劳动一说的质疑——关于教育劳动的性质与同仁的商榷》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9月第37卷第5期
18.郑海侠 张忠权 《非生产劳动参与价值分配的合理性》 《科技创业周刊》 2004年第11期
19.卿前龙 胡跃红 《服务劳动: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2月第18卷第1期
20.崔战利 《服务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在服务生产领域中的拓展》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第21卷
21.张昆仑 《对非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能否创造价值问题的新认识》 《社会科学战线》 1997年3期
22.王述英 《劳动价值论:从物质生产拓展到服务生产》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
23.楚永生 王玉萍 《马克思的劳动范畴及其层次性分析》 《理论探索》 2004年第4期
24.何俊生 《马克思〈资本论〉中劳动创造价值的本义探析》 《汉中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
25.张井 《企业管理是高次方的生产劳动》 《广东社会科学》 2003年第1期
26.李志国 《商业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 《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1997年9月第3卷第3期
27.铉墨 《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还是唯心主义的“一元论”——评〈评何炼成先生的“生产劳动理论观”〉》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5月第33卷第2期
28.郭小鲁 《关于服务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的争论与分析》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年4月第15卷第2期
29.张远秀 《论生产性劳动的外延》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11月 第30卷第6期 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划分的研究观点摘录
中外经济学界对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划分标准
重商主义从商业资本的运动出发,认为金银及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攫取金银。认为开采金银矿藏,商业,特别是对外贸易才是生产性劳动,其他的一切劳动都是非生产劳动。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农业才生产“纯产品”(剩余农产品),只有农业才是唯一的生产部门,工商业是不生产部门,工商业劳动是非生产性劳动。斯密提出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区分的两条标准:第一,斯密认为能生产增加的价值的劳动就是生产性劳动;反之,就是非生产劳动。第二,斯密认为劳动是固定在商品上,不会随生随灭的劳动是生产性劳动;反之,劳动不固定在商品中的是非生产劳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非常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如果生产目的是为获得使用价值(包括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从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角度看,只要能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就是生产劳动,否则就是非生产劳动;如果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价值增值,那么,只有直接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否则即使生产者生产使用价值和价值,也是非生产劳动。
我国经济理论界对此有过两次大的讨论,形成了所谓的宽派、窄派、中派三种意见。宽派的学者主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