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汰国家禁用农药品种任重道远.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淘汰国家禁用农药品种任重道远.doc

淘汰国家禁用农药品种任重道远 近些年来,国家已明令规定禁用了一批又一批的高毒高残留农药,这对生产安全绿色食品,维护人体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受到人们的欢迎。就拿农药的消费者农民来说,他们在购买农药时也知道问是不是禁用的高毒农药。这就充分证明农民的环保安全意识也在不断增强。然而,各地出现屡禁不止的滥用农药事件,其中就有被国家禁用的高毒农药。近几年在各地报纸和电视等新闻媒体出现的如毒豇豆、毒大姜、毒韭菜事件,曾经喧嚣一时,搞得消费者人人自危,慨叹还有什么安全放心食品可言。但究其原因,其实主要还是没有严格按照农药使用的有关规定,滥加使用带来的恶果。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淘汰之事不是那么一帆风顺,在不少地方高毒禁用农药依然在暗流涌动,禁用之路依然如此艰难。 笔者今年随一些已退休的高级农艺师,下乡调查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新技术的普及推广有关问题的调查时,听到当地的一些农技员和农民反映这些禁用农药的使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甚至基层的一些农技人员毫不掩饰地说,大部分禁用农药在下面几乎都可以买到,只是处于比较隐蔽的状况,不敢明目张胆地摆上货架而已。特别是那些偏远地区的小店和路边店,他们规模不大,店面也小,但一旦有些农民留恋过去的所谓高效农药如甲胺磷、久效磷等禁用农药时,这些小店就可主动联系,或让农民来店暗箱操作,或送货到农户家。就拿20多年前在棉花和水稻种植中被农民认为高效的杀虫脒农药,在基层的农资店还是有货供应,农民还是同样照买不误。下乡的这些高级农艺师们听了都是有点毛骨悚然,不可理喻。杀虫脒这种高毒致畸致突变农药,1991年国务院办公厅明文规定:“杀虫脒属淘汰农药品种,从1993年起禁止在农业方面使用”;1993年底,所有生产厂家的证件被全部收回。禁用已是20多年了,但是为何仍有厂家在生产,基层还有人在销售,的确令人深思。不但如此,听农民反映说,不少小店,甲胺磷、杀鼠剂氟乙酰胺、除草醚、毒杀芬、内吸磷、甲拌磷等禁用农药,都有货供应;而且某些高毒农药确有它的独到之处,在农民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象,的确难以抹掉,你敢供应我就敢要敢用。为何会造成如此艰难的境地呢? 高毒农药仍有厂家在生产,尽管生产这些高毒农药的厂家,只是一些小打小闹的违法企业,但他们对国家禁用高毒农药的阻力是不可低估的,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农药来自本省的一些小农药企业,真正的有名望的大型农药生产企业,是绝对不会生产的。但正因为这些小企业,明显违反国家禁用农药的有关规定,但他们颇有能量,造成一些地方鱼目混珠,也不排除他们把责任推给一些有信誉的大企业,混淆视听,一粒老鼠屎,搞坏一锅汤,这是更加值得引起警惕的。况且,这些地方在销售杀虫脒、甲胺磷等高毒农药时,他们与这些违法的生产厂家沆瀣一气,相互配合,互为利用,有些非法生产杀虫脒的厂家,摄于国家禁令,销售时在外包装上伪装,用克死螨、杀虫霜、二甲基甲脒等纸箱包装,箱内仍是1公斤瓶装的杀虫脒,他们为了逃避检查,冠以伪装名的禁用农药,在成交前是不贴上标签装瓶的,只有当卖给消费者时,告诉农民真实名称,而外包装上的仍然贴着改头换面的名字,只有交易双方心领神会,让国家明令淘汰的农药招摇过市,这条由非法厂家生产,中间销售商牵钱,基层小店销售商经销的销售国家禁用高毒农药的地下黑线,依然存在,何时才能斩断? 在禁用高毒农药时,还有一种动向值得注意,那就是近年在农村一些地方,推出的所谓农药组合销售问题。在市场竞争中,农村中的农药市场上组合农药形式开始出现,这到底是营销技巧还是另有玄机?不少农资经销商感到困惑。农药“1+1”组合到底是什么,人们有没有后顾之忧?据农业执法人员反映,同样是以套装形式组合销售的产品,有的是真正方便农民使用的合法产品,而有的则是打着这个幌子,销售高毒禁用农药或伪劣农资产品,在“1+1”的组合形式中,前一个“1”为依法取得登记了的合法农药产品,是使用的主体,而后一个“1”,则是厂家以“赠品”形式搭售的违法农药产品(当然也包括了禁用农药)。在目前市场上,虽然销售的“1+1”组合农药中,当然有不少无论是主体农药,还是搭售的“赠品”,都是正规的。但在推行这种销售模式中,已发现不少厂家在“赠品”中动了手脚,他们的前一个“1”中的农药品种是通过国家登记的合法产品,但后一个“1”中的“赠品”中含有国家禁用的农药成分,这类现象在杀虫剂的销售中问题出现较多,在销售低毒产品农药时,多次用助剂名义搭售国家禁用的农药品种,如甲胺磷、克百威等等其他一些高毒农药,以让农药在使用后,认为效果不错,农民心中真以为是低毒的,效果又好,何乐而不为呢?这种手段实质上是在鱼目混珠,欺骗消费者。 实行农药“1+1”组合销售,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对产品和技术以及渠道要求越来越高,主要以大型的农药企业为主,但这种销售对基层经销商和农民来说,如果一旦在后一个“赠品”中有人弄虚作假,借机销售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