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两个村庄的调研报告
两个村庄的调研报告
两个村庄的调研报告
接到市委(2013)28号“关于认真做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工作的通知”文件后,我于2013年5月20号,到组织指定的村庄----**县**镇**村、***村,进行了调研活动。
一、基本情况
**村,土地面积12.7平方公里,辖王庄、阳台、高台、**、前胶泥庄、后胶泥庄6个村民小组,在册180户,758人,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845元。
***村,有耕地面积2226亩,辖金崖根、***、黄沟门、红石峁4个自然村,在册176户,810人。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422元。
二、两个村庄的共同特点:
(一)、自然条件较好。两村相距10华里左右,都处在延--定公路旁边,周河沿岸的川台上。农耕地以川台地为主,***村达到1412亩,**村达到1046亩。两个村庄的山地,基本实现退耕还林,***达到5600亩,**达到4632亩。
(二)主导产业成型。***村以大棚为主,养殖为辅,形成了骨干产业。到2013年春季,共建起大棚128座,弓棚450座,种植了蔬菜和瓜果,大棚棚均收入在20000元以上,弓棚棚均收入在6000元以上。176户人,有578座棚,户均2座还多。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就是大棚。这个村还有一个体养猪场,生猪存栏500多头,年收入在200万左右。**村以大棚为主,运输为辅,形成了主导产业。到2013年春季,共建成大棚27座,弓棚70座,种植了蔬菜和瓜果,大棚棚均收入在18000元以上,弓棚棚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180户人,有97座棚,每两户平均1座。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大棚。**村的大棚比***的要少400多个,每棚收入也少于***村,说明**村的大棚尚在发展中。**村的另一个主导产业是交通运输,这个村距离志丹县城近,有大小汽车30多台,农用三轮车5台,其中有大轿车4辆,出租车2辆,营运县城城郊公交线路。村里进城打工人员多。
(三)、农村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能够坚持。据我和村干部共同计算,两个村家家户户都有了有线电视和电视机,人人有一部手机。农民回到家,看电视不存在问题。每年在冬季,开展一次评比“十星级文明户”活动,进行大力表彰。村里人人忙农活,治安案件发案率不足百分之一。
三、我的思考
通过调研,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农民和农村现状的认识。在回延安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目前延安农村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我思考再三,还是觉得不好回答。但给我留下了几个很深的印象,让我至今不能释怀。
一是人去村空。农业是中国的根本问题,农民是中国最广大的群体,但是目前,农村却出现了“人去村空”、“景美荒凉”、“老人村落”的现象。在我调研的村庄里,**村支书告诉我,他们村留在村里现在最年轻的人是他们,书记今年60岁,村长45岁,村长说,他是村里最小的一个。在***村,我走访了十户人家,只见到了一个70多岁的老婆婆,有的人去大棚干活了,但绝大多数的人是进城了。***是我1977年到1980年知识青年插队的地方,这次我回去,见到的两个村上干部,也都是我当年的学生,他们今年也都40多岁了。一个村干部说,等他们死了,说不定这个村庄就不存在了。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65岁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有近2000万,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
二是学校荒芜。我在70年代末在这里插队,对这两村十分熟悉,现在我去的村队部,过去都是学校。***学校当时有100多个孩子,我代的四五年级有40多个,教室是12个窑洞,现在,窑洞在,孩子没有了一个。**村的学校也是一排10多个窑洞,当时有120多个孩子,现在一样是没有一个孩子。看到这一切,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酸楚。学校被撤,孩子进城;大批农民,在城乡统筹中相继离开家乡。目前农村人去村空,学校有校无生,这种情况的出现,到底是对,还是不对,真的是不敢轻易下结论。我只感觉到看到这一切的时候,浑身出了一身冷汗。农村的学校,越办越少。集中在乡镇的学校,也是中学撤了小学使用,小学搬走幼儿园进驻,幼儿园的地方个人使用。不论是小学,还是幼儿园,都是教室多、老师多、操场大,学生少。可是,昨天还收到了市教育局的文件,让汇报市级单位“支教”的情况。我不知道现在这些部门在想什么。支教是十几年前的工作套路,那时学校多,学校有学生,部门支教是应该的,现在呢,学校越办越少,农村几乎没有学校和学生,乡镇的学校教室空闲的很多,教具、图书、仪器等教学设备大部分闲置,可是他们还要各单位去“支教’。这种脱离实际的做法,实际就是在浪费财力、人力和部门的时间。
三是留守老人问题还未引起广泛重视。农村老人,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功臣。他们一辈子生活在农村,故土难离,现在已是日薄西山,他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防范遏制矿山领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硬措施》解读.pptx VIP
- [运行]-污水处理运营费用明细.docx VIP
-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专业解读课件.pptx VIP
- 高中数学精品讲义:三角函数的概念(五大题型).pdf VIP
- 2025无创正压通气临床研究年度进展.pdf VIP
- 20240320可用性工程(人因设计)研究报告 空白模版.docx VIP
- GB_T 32151.14-2023 碳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 第14部分:其他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企业.pdf VIP
-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pdf VIP
- 12J6 外装修标准图集.pdf VIP
- 兽医内科病 兽医学教材.ppt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