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病防治天津蓟县中医医院孙文武讲解.pptVIP

消渴病防治天津蓟县中医医院孙文武讲解.ppt

  1.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消渴病 蓟县中医医院内二科 孙文武 【概说】 一、概念   消渴是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古代亦称“消瘅”、“肺消”、“膈消”、“消中”等 中华民族与消渴病进行斗争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源流 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根据病机及症状的不同,《内经》还有消瘅、膈消、肺消、消中等名称的记载. 消瘅:又名“热瘅”,即“消渴病”。 “消’ 指消耗津液而见消瘦,“瘅”指内热。肺消、膈消:指上消;消中:即中消。 “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认为内热为主要病机 源流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专立“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首先提出治疗方药。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上述辨证思维和用药方法,经2000多年临床验证,成为治疗糖尿病的主方,为糖尿病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源流  唐朝王焘在公元752年写成的《外台秘要.消渴门》和《古今灵验》中记载“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已明确指出尿甜是消渴病的一个特征,同时又有多饮、多尿表现。这与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描述完全一致。以服药后“得小便咸如常”为病恢复,说明当时以将小便有无甜味、服药后变化情况作为判断本病是否好转的标准。和西方医学相比较,我国古代医学更早地认识到消渴病患者尿中有糖,比起外国托马斯.威利斯发现尿甜要早1000多年。 源流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消瘅》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对三消的临床分类作了规范:“渴而多饮为上消 经谓膈消 ;消谷善饥为中消 经谓消中 ;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 经谓肾消 。” 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将其分为: 上消:渴而多饮 中消:消谷善饥 下消:渴而便数 【病因病机】 二、病机 1.病变机理为阴津亏损,燥热偏胜。 2.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 阴虚 燥热 3.病变关系到肺、胃、肾,尤以肾 为关键。 4.消渴病日久,变证百出。 诊断 (一)病史:有消渴病的家族史可供诊断参考。 (二)证候特征: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 (三)临床特点及并发症:初起可“三多”症状不著,病久常并发眩晕、肺痨、胸痹心痛、中风、雀目、疮痈等。严重者可见烦渴,头痛,呕吐,腹痛,呼吸短促,甚至昏迷厥脱危象。 【辨证论治】 证治分类  上消---肺热津伤证 主症: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    频量多。 舌脉: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    数。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主方:消渴方。 【辨证论治】 中消 1.胃热炽盛证 主症:多食易饥,口渴,尿多,    形体消瘦。 兼症:大便干燥。 舌脉:苔黄,脉滑实有力。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主方:玉女煎。 【辨证论治】 中消 2.中气亏虚证 主症: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    或饮食减少 兼症:精神不振,四肢乏力 舌脉:舌质淡,苔白而干,脉弱。 治法: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主方:七味白术散。  【辨证论治】 下消 1.肾阴亏虚证 主症: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    或尿甜。 兼症: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    鸣,口干唇燥,皮肤干    燥,瘙痒。 舌脉: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固肾。 主方:六味地黄丸加减。 【辨证论治】 下消 2.阴阳两虚证 主症: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    饮一溲一。 兼症:面容憔悴,耳轮干枯,腰膝    酸软,四肢欠温,畏寒肢    冷,阳痿或月经不调 舌脉:舌苔淡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治法:滋阴温阳,补肾固涩。 主方:金匮肾气丸。  2007《中国中医糖尿病防治指南》将消渴分为 1 痰 湿 热互结证 治法:清热化痰。 方药:小陷胸汤《伤寒论》加减。 全瓜蒌 半夏 黄连 枳实 加减:口渴喜饮加生石膏、知母;腹部胀满加炒莱菔子、焦槟榔。偏湿热困脾者,治以健脾和胃,清热祛湿,用六君子汤加减治疗。 2 热盛伤津证 治法:清热生津止渴。 方药:消渴方《丹溪心法》或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加减。药用:天花粉 石膏 黄连 生地黄 太子参 葛根 麦冬 藕汁 甘草 加减:肝胃郁热,大柴胡汤《伤寒论》加减;胃热,三黄汤《备急千金要方》加减;肠热,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加减;热盛津伤甚,连梅饮《温病条辨》加减。 3 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玉泉丸《杂病源流犀烛》或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减。 天花粉 葛根 麦冬 太子参 茯苓 乌梅 黄芪 甘草 加减:倦怠乏力甚重用黄芪;口干咽燥甚重加麦冬、石斛。 4 肝肾阴虚证 方药:杞菊地黄丸《医级》或麦味地黄汤《寿世保元》加减。 枸杞子 菊花 熟地黄 山茱萸 山药 茯苓 丹皮 泽 泻 女贞

文档评论(0)

tt43567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